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09日

“AI诈骗潮”来了? 只是零星发案

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10分钟骗430万元;AI虚拟人在聊天中筛选出受害者,人工接力实施诈骗……近期,多起宣称利用AI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件引发关注。

记者近日与公安部门核实确认,“AI诈骗全国爆发”的消息不实,目前此类诈骗发案占比很低。但公安机关已注意到此犯罪新手法,将加大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技术反制和宣传防范。

专家表示,随着AI技术加速迭代,由于使用边界不清晰,涉诈风险正在积聚,需要高度警惕。

“AI诈骗潮”到来了?

仍属零星发案状态

近日,内蒙古包头警方通报一起利用AI实施诈骗的案件,福州市某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钟内被骗430万元。据通报,骗子通过AI换脸和拟声技术,佯装熟人实施诈骗。

该案披露后,不少报道称需警惕“AI诈骗潮”到来,并曝光多起类似案件。如江苏常州的小刘被骗子冒充其同学发语音、打视频电话,小刘看到“真人”后信以为真,“借”了6000元给骗子。

那么,“AI诈骗潮”是否真的到来了?

记者调查了解到,AI在技术上确实能做到换脸、拟音,但被用来进行“广撒网”式诈骗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一位被列入公安部专家库的民警告诉记者,这类诈骗如果得手必须做到:收集到被换脸对象的个人身份信息、大量人脸图片、语音素材,通过AI生成以假乱真的音视频;窃取被换脸对象的微信号;充分掌握诈骗对象个人身份信息,熟悉其与被换脸对象的社会关系,综合作案成本很高。

公安机关研判,近期网上“AI换脸换声诈骗在全国爆发”传言不实,全国此类案件发生不到10起,但该动向值得高度关注。网上一键换脸功能的App、小程序有技术滥用风险,需要加强技术防范反制等工作。

“AI诈骗潮”会来吗?

涉诈犯罪风险正在积聚

工信部信息显示,伴随AI技术快速发展,合成技术门槛持续降低,逐渐向低算力、小样本学习方向演进,利用手机终端即可完成,对算力和数据的要求下降明显。同时,随着AI大模型的技术加持,正逐步由面部合成向全身、3D合成发展,效果更加逼真。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AI技术不再是实验室的半成品,引发热议的“换脸”“拟音”技术已有较成熟的开源软件,使用门槛低。

记者注意到,网络上不乏AI换脸教程。在国内某知名App上输入“换脸”,弹出的高频检索记录显示有“换脸软件”“换脸App免费”“换脸视频怎么做”“换脸算法”等。一条名为“史上最强AI换脸软件正式上线了!技术门槛大大降低”的链接,介绍了一款换脸软件,通过视频演示教程,手把手教授如何使用。

“从现有案例看,这些技术已被不法分子利用。如假冒明星换脸直播、一键脱衣、造谣、制作色情视频等。虽然AI诈骗案件未成气候,但这一趋势值得关注,必须提早防范。”一位反诈民警说。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少量图片、音频信息合成特定视频,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批量设计诈骗脚本等成为可能,客观上降低了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难度,AI类新型犯罪爆发可能性进一步提升。

如何整治AI诈骗?

用法打败“魔法”以AI制AI

中国移动信息安全中心品质管理处副处长周晶告诉记者,近年来,国际国内各界在积极探索深度合成技术的有效治理路径,研判AI技术给社会带来的风险和潜在威胁,正设法将AI技术发展纳入一定规则中,做到安全可控。

业内人士建议,要加强AI反制技术研究,“以AI制AI”。一些科技公司正加强对图像、声音伪造技术的反制研究,在公安、金融的视频认证场景已有应用。有一线民警建议,要加强AI安全技术应用研发,将AI技术应用于犯罪识别、预警、对抗中,实现以“白”AI对抗“黑”AI。

其次,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标准、规则,为AI技术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反诈宣传。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人工智能学域主任熊辉表示,未来AI可根据大数据创造出无比接近真实的“真实”。“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改变大众观念,让人知道眼见不一定为实,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辨识力。”他说。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与公安机关在通讯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与诈骗分子斗智斗勇,不断研究调整打击防范措施,确保始终保持主动权。文图均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如何防范AI诈骗?

注意那些不自然的细节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AI诈骗也不是完全‘防不胜防’,这需要大家有甄别的‘慧眼’。”安天移动安全副总经理彭智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虽然AI生成的语音和表情已经相当逼真,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不自然的细节。具体细节包括AI生成语音的节奏、音高变化和AI生成图像的面部表情过度等,这些细节均与原始视频有较大的差别。

进行判断与甄别的技巧有很多。彭智俊表示,在视频通话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让对方展现全身特征,再观察人脸是否出现消失或特殊变化,以检测是否存在面部置换的可能性。用户还可以让对方用一张白纸在脸前缓慢晃动,观察是否出现闪烁现象,以此判断是否可能存在换脸现象。

“无论多厉害的骗局,归根结底都是用欺诈的手段获取对方信任,以谋取公私财物。对于个人来说,多方验证、确认身份,才能避免和防范骗局的发生。”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路兆铭表示,尤其是在涉及金钱、财产和隐私等重要事项时,更要小心谨慎,可要求对方提供更多证据、进行更多交流,并核实其身份和回答的准确性,以排除AI技术欺骗的可能。

公众在平时要有警惕高风险行为的意识。对于紧急转账、提供大额保证金或其他不寻常要求,要保持警惕,并仔细核实真实性。路兆铭提醒,不要被高额回报或紧迫情况迷惑。在不能确定真实身份时,要格外留意、不要着急汇款,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建议将到账时间设定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以预留处理时间。据科技日报

--> 2023-06-09 1 1 成都日报 c116007.html 1 “AI诈骗潮”来了? 只是零星发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