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11日

坚定文化自信 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

学生们在武侯祠博物馆石刻《出师表》前聆听讲解。   本报资料图片

6月7日,眉山三苏祠内游客熙熙攘攘。式苏轩内,工作人员还在为6月8日的展览做最后准备。受邀提前参观的媒体一踏进式苏轩,手机和相机就没有放下过。一进门的大屏幕上,沉浸式的观感,让人梦回宋代,在三苏父子的家中、精神家园中徜徉。

去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来到三苏祠,强调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他饱含深情地说道,“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

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年来,成都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润城化人,城市软实力不断提升,用创新创造多种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成都,彰显中华文明、巴蜀魅力、时代精神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图景渐次展开。

解读东坡

三苏文化泽被后世

6月初,位于眉山市区的三苏祠博物馆,红墙环抱,绿意盎然,到三苏祠研学的学生、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三苏’是谁?”“三苏祠是什么?”来自成都的青少年何湙川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三苏祠博物馆体验做一名“小小馆员”。何湙川是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小讲解员,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来三苏祠,通过活动,了解了‘三苏’和三苏祠古建筑,体验了活字印刷,作为小小馆员,要多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三苏。”

从眉山出发,60天18场演出行走10座城市。5月15日下午,三苏祠绿树成荫游人如织,四川人艺原创话剧《苏东坡》2023年全国巡演启动仪式在此举行。“上周末,我们在成都文殊坊驻场演出的文旅版《苏东坡》,吸引了700多位观众。‘五一’前夕,这个演出在抖音的四川演出板块里,热度也非常靠前。”魏鑫是文旅·话剧《苏东坡》的项目主理人,在启动仪式现场,他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去年11月首演以来,每周在成都妙剧场的演出都有不错的上座率,观众看完表演后,可搭上成都文殊坊直达眉山三苏祠的成眉文旅景区直通车,“一站式”了解东坡文化。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日报社编辑蒋蓝和青神县作协主席邵永义共同编创新书《东坡与竹》,蒋蓝以辞典式传记写作《苏东坡辞典》,四川博物院推出“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音乐剧《苏东坡》,舞剧《东坡》,正在推进中的话剧《苏母》、川剧戏歌《记梦》、创意视频《唤鱼清歌》……去年6月以来,三苏文化不断被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强调,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苏氏一门的家训、家风深深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继承弘扬、传播推广。“三苏”这滴“水”,折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光芒。近日,到天府家风馆参观的刘佳领取到一份特别的“地图”——天府家风馆、眉山三苏祠等全省15处家风展示场馆,被绘制到一张“四川‘天府好家风’阵地群地图”上,各场馆的基本情况、地址及联系方式等一目了然。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观看每个场馆的推介短片。刘佳说,参观天府家风馆,汲取了优秀家教家风的智慧和养分,感悟家风建设的意义,让她获益匪浅。今后,还要去其他地方的家风场馆“打卡”。

传承弘扬天府好家风,需要化无形为有形打造看得见、摸得着的阵地场所。四川天府家风馆拟推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全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完备的家风家教主题展馆,天府家风馆已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深挖资源

打造文化发展新高地

明代蜀王府,为什么和故宫这么像?杜甫、李白笔下的摩诃池,到底有多美?去年12月,“一眼千年·移步百年——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举行首次市民开放日活动,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首次向公众掀开“神秘面纱”,40余名市民率先“尝鲜”。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成都平原,古蜀文明的发祥地,宝墩文化历史悠久、金沙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的记忆和文明的根系早已根植于城市的基因。

初夏,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生机盎然,位于新津的“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感受天府文化的深厚底蕴。自2009年起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宝墩遗址新的发掘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在宝墩首次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疑似水稻田遗址,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城市的根与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根”怎么培得茁壮,“魂”如何铸得强大,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是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近年来,成都不断打造经典长青、古今辉映的文化发展新高地,城市音乐厅、天府艺术公园、成都自然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相继建成开放,读书看展、打卡文博、运动健身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在《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中,成都在公共文化领域满意度得分全国第一。

从生动可感的文化遗产出发,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成都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开展了历史名人研究阐发工程,成立天府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等研究机构。天府文化研究院围绕天府文化深入开展研究,出版专著9部,积极组织省内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天府文化研究。成都大学依托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研究力量,于2020年12月成立传统工艺研究院。2022年7月12日,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成功获批第二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去年7月起,成都日报“天下成都”陆续推出苏轼、薛涛、司马相如等多位历史名人专题稿件,深挖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如今,成都还将开展望江楼公园相关陈列品整理及鉴定评估工作,提档升级薛涛纪念馆。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成都文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京剧《人间四时有芙蓉》、交响音诗《我爱你,中国》、音乐剧《熊猫》、话剧《平凡英雄》等作品轮番登场。

立足现实,植根历史,指引未来。成都持续推进博物馆“倍增计划”,把城市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宝贵财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31日,全市博物馆数量达到183家,全市平均每11.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博物馆数量20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博物馆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坚持“两创”

千年城市文脉焕发勃勃生机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成都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学术、艺术建构过程中,成都始终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被写入《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占据相当篇幅。

6月7日上午,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四川展馆内,一款以“榫卯”为核心的原创空间解谜类游戏《匠木》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该款游戏由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其游戏核心元素“榫卯”,通过观察不同的榫眼结构,利用工具凿出对应匹配的榫头结构,最终无缝拼合实现解谜通关。

成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两创”为指引,赓续城市文脉和记忆的成都实践全面展开。

穿过热闹的宽窄巷子,爬上一个小坡,就到了成都漆器工艺厂。“成都漆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的办公室在二楼。记者进入办公室的时候,她正在跟一位学生讨论设计稿。另一位学生则抱着正在制作中的漆胎,等待尹利萍的评价。自古以来,四川盛产生漆和朱丹,是制作漆器的主要原料,成都成为中国漆器的主要产地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成都漆艺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过去几年,尹利萍开始尝试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漆器中去,同时还把漆器与金属、玻璃制品和环境装饰等材料“跨界”结合。尹利萍认为,“只有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漆器打上时代烙印,才会走得越来越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携家人、好友乘游船于锦江之上……成都的“夜游锦江”新玩法在今年初被央视等媒体集体聚焦。“夜游锦江”利用建筑立面和堤岸投影打造的多维空间场景秀,再现了“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繁荣盛景。“夜游锦江”起点在东门码头,夜晚的河堤上,光影动画还勾勒出芙蓉花开和“十二月市”胜景,动态展示了“花重锦官城”的优美画卷。

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发展,高品质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去年,《关于支持音乐产业发展促进国际音乐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聚焦三大片区集群建圈强链,去年成都全年新增154家音乐企业,引进凤求凰国际文旅度假区、中国广电5G核心网西南中心节点等74个重大文旅产业项目和中国唱片西南总部、当红齐天元宇宙数字产业园等31个重点音乐项目(企业)、协议总额达825.78亿元,落地开工43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472亿元。

成都正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汇聚澎湃的文化力量,塑造城市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 2023-06-11 王嘉 1 1 成都日报 c116054.html 1 坚定文化自信 世界文化名城彰显新魅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