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上周,上海印发《上海市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从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保障等五大任务提出了28项具体措施,为下阶段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作指明方向;杭州出台实施新一轮《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设立生态保护、环境改善、绿色发展等7个方面30项指标,让美丽杭州的“含金量”越来越足。蓝天白云、清水绿岸、鸟语花香……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生力军。
上周恰逢“世界环境日”,各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绿色低碳等理念,动员大家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在济南举办的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现场发布了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等,引导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长沙举办环保创意小课堂,邀请市民学习节水盆栽养殖、废旧物品制作等内容;在成都,“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发动机实验室点火仪式”引人瞩目,作为生态环境部在全国落地实施的第一家区域性国家机动车排放检测实验室,它将填补西部地区汽车排放权威认证空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让我们将科学理论融入思想认同,把思想认同转化为具体实践,努力让盎然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成为幸福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