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13日

民生为本绘就幸福底色

居民在改造后的成华区长天路32号院散步。

2022年仲夏,习近平总书记再赴四川考察,一路跋涉,蕴含着一条主线——“国之大者”。带着总书记指引的嘱托,近年来,成都坚持以人为本,厚植宜居优势,加快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在提质“幸福城”中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向往。

幸福如何提质?公共需求引领、发展安全平衡、技术创新驱动、包容性发展、全领域生态化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成都相继交出“幸福答卷”,从群众普遍关切的就业、教育到城市生活的细枝末节,一项项深得民心的举措,叩开了百姓的家门,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切可触。

重访:每年都有新变化 日子越来越巴适

骄阳六月,鸟鸣花香,草坪上奔跑着笑语声声的稚童,这正是如今青羊区文家街道康庄社区和谐欢乐的景象。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川来蓉,最关心关注的是人民,谈得最多的是民生。2011年8月,在青羊区康庄社区考察时,习近平指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走进这里,只见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生态绿地上朵朵月季盛开,社区生活广场坐着纳凉的老人,这些都与一旁的现代化社区服务中心融为一体,形成一片集功能、休闲、颜值于一体的社区公共花园,正如“康庄”二字给人带来的幸福感。

“转眼十余年,社区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从曾经的泥泞小道到如今“康庄”大道,康庄社区党委书记周成军内心充满感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多年来,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他与社区同事将细节贯穿于具体的岗位中,从分内小事着手,主动到居民家中聊家常、问冷暖,打开群众心扉,了解群众所需,摸清群众诉求,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试金石”,于细节之处见担当,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康庄社区的旧貌换新颜,是成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成都一直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聚焦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谋思路、建机制、强举措,通过12345热线构筑起党委政府密切联系市民和企业的“连心桥”,依托“智慧蓉城”融合构建“微网实格”治理体系,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难题。

“我们这原来是农村社区,几年前可没这些绿化和活动场所。”康庄社区居民胡月明回忆,当时社区环境脏、道路坑洼、卫生差……“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让人很不舒心。”

“如今,社区里的小路都硬化了,环境变美了,我们住得也舒心,现在还经常在这里开展文艺活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说起社区的发展变化,胡月明喜上眉梢。

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来,康庄社区大力推进“金角银边”的更新利用,给社区带来更多思考空间,“服务配套是否可以深化?”“颜值是否可以更亲民?”“亲子功能是否可以提升?”……

“这几年,每年社区都会有新变化,日子越来越巴适。”胡月明指着社区中的小型儿童游乐园说道,之前这一区域原本只有一组简单的儿童滑梯,社区在征求过大部分居民意见之后,增加了更多儿童游乐设施和夜间照明,让孩子们在社区享受全时段的快乐。

如何让社区改造改到居民“心坎”?“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群众说了算!”周成军介绍,康庄社区发动网格党支部和党员骨干带动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到改造建设中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新规划党群服务中心布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优化引进服务项目,打造亲民共享服务阵地。

小事入微 为民生“加码”

“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区工作,多次到社区考察调研、指导工作。

作为常住人口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如何以高效能治理提质“幸福城”、推进现代化?这是成都转型升级的“抢答题”,也是人民城市的“必答题”。

宣讲居民公约、开展绿化美化、清理卫生死角……今年3月8日,成都市锦江区牛市口街道莲花社区居民刘晓琴发动院落的姐妹,投入“在社区·迎大运·树文明”主题活动,共庆“三八”国际妇女节,“环境美、心情更美,我们度过了有意义的一天。”

过去一年多来,不少成都市民身边都出现了像刘晓琴一样的“热心肠”,他们有一个共同身份——微网格员。他们是社情民意的“传声筒”,是社区巡防的“流动哨”,是文明新风“倡导员”,也是社区群众遇到问题、需求帮助时,想到的第一个人。

细“治”入“微”,让超大城市治理敏捷高效。2022年以来,成都创新实施“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整合社区力量、吸纳热心市民、统筹社会资源,形成了一支13.4万人的微网格员队伍,构建起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组织动员体系。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动超大城市实现“智治”“众治”“善治”。

目前,成都市共划分了12万个微网格,形成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以及专属网格的“3+1”级治理体系。平时,微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在应急时,则可实现区级指令最快5分钟到户、3小时内基本完成组织动员。

与此同时,“智慧大脑”也融入到社区发展治理中。

在智慧蓉城框架下,成都积极推动多个基层治理平台对接融合,全力打造“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推动“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微网格”六级指令直达、信息直报,形成“网”罗万象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蓉城之中,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生活味、归属感的社区让居民时时处处都感受到温馨与安逸。生活幸福,日子红火,老百姓的精气神越来越好。

实事办妥 让幸福“升温”

去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同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考察调研,了解学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总书记强调,尤其要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总书记的关心关切,迅速转化为成都各部门的行动自觉。

今年5月27日,“2023年成都夏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如期而至。

周林是今年会计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今天的岗位要求对毕业生都很友好,心仪的岗位有好几个,准备了10份简历都投出去了。”周林说,前几个月一直忙着准备毕业论文,错过了春招,“这场招聘会对我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去年,成都市先后制定《全市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总体方案》和《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责任分工的通知》,并出台进一步做实做细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系列措施。

截至今年一季度,成都城镇新增就业7.36万人,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高校招聘活动94场,提供岗位5.43万个,服务高校毕业生9.42万人次。同时,成都市人社局精心组织“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系列招聘活动,确保活动期间月月有专场、周周有招聘、天天有岗位。截至目前,针对农民工等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招聘活动878场次,发布就业岗位78.5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0.06万人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632人。

一直以来,成都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这其中有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也有大手笔的擘画、大动作的落实,每一项“民生清单”的兑现,每一条“民生道路”变成通途,都推动着成都百姓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

着眼教育改革。成都稳妥推进划片入学改革,积极探索学区制管理,去年,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优质学校覆盖率提升到70%。不仅如此,全市教育系统将学生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安全防控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建立全市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提高专职心理教师配比,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学。

着眼社会救助。持续重点关注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等五类重点群体,平均每年为13.7万名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提供兜底保障,建立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20亿元,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着眼医疗保障。今年1月1日起,成都市职工医保参保人员普通门诊费用正式纳入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愈发健全。

一系列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实事贯穿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领域,2100多万市民在这里收获“稳稳的幸福”。

好事办优 让发展“提速”

“每次接送娃娃的时候太堵车了!”送孩子上学遇到早高峰,堵车问题愁坏了成都高新南区盛治街片区的家长。

但在今年5月,随着2.0版巴士定制通学专线正式上线,家长们的焦虑随之而解——学生在家门口上车、校门口下车,享受“点到点”服务,更有交警“护学岗”、彩色专用停车位、公交志愿者全程为通行提供保障。

一条通学专线的开通,也是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写照。这项民生工程,把城市发展成果具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次强调“城市的核心是人”,为新阶段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价值依归和行动指引。

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2022年度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总结大会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提出,要自觉把群众放到心中最高位置,在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发挥民力、改善民生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幸福成都更有内涵更有温度。

如何让城市更有品质、幸福更有温度?城市“里子”是关键,城市的有机更新带来烟火味十足的成都。

去年,成都16个城市更新全国试点项目全部开工,打造祠堂街、建设巷等20条特色街区,新增背街小巷环境品质提升示范街巷23条,完成人民中路等15个片区建筑风貌提升,推动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1509台。

今年3月,成都市正式公布了2023年的第一批住建领域城市机会清单,其中有26个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分别位于锦江区、金堂县、武侯区、邛崃市、蒲江县、大邑县、双流区、郫都区、崇州市。

人民城市人民建。生活在城市的每位市民、每个企业,既是幸福的最大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参与者。

“在资阳就能看华西专家”“德阳娃娃可享受成都七中优质资源”“成都公积金可在眉山买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同城化福利惠及千家万户,给人民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自成都都市圈获批建设以来,成德眉资四地不断打造便捷生活共同体,先后实施三批同城便捷生活行动计划,成都与德眉资三市学校结对254对,共建医联体18个,25家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99项,22340家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接续。

这一份份“民生答卷”是成都市以项目建设推动民生持续改善、城市快速发展的一个方面。以人为本的民生逻辑格外鲜明,也让这座城市收获更多荣誉——成都成为唯一4次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彰显了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的显著成效;成都新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首次入选“自然城市”平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更加和谐……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征程上,成都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个务实的举措,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一串串数据的变化,是无数人共同努力与艰苦奋斗的写照,只为困难群众过得更好;一张张亮眼的民生成绩单,蕴含着浓浓的民本情怀,让困难群众深切感受到民生福祉的温度。乘关怀而奋起、化感恩而前行,美好生活新篇章跃然可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升涛 摄影 熊一凡

--> 2023-06-13 杨升涛 1 1 成都日报 c116121.html 1 民生为本绘就幸福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