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14日

通济古堰滋养“东坡大米”

水泽万物,生生不息。顺着来自都江堰灌区的通济堰水一路南下,来到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一望无际的秧苗,青翠欲滴,迎风摇曳。这片“产粮宝地”是全省最早一批开始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的区域,去年以其为核心的东坡区水稻亩均单产最高达780.2公斤。

6月11日,由四川省同城化办、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承办的“从都江堰灌区看‘天府粮仓’”直播节目聚焦 “天府粮仓”首提地眉山市,锦观新闻视频号、百家号、优酷、腾讯等多平台同步直播。

长效化管护

人才振兴推动农业现代化

上午8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7组组长兼耕地保护“网格长”杨利红骑着电动车出了门,提前去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巡一圈,确保没问题后再去上班,日复一日,这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记者在永丰村走访发现,当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探索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目前,永丰村已将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责任细化到组,落实到田间地块。村里的12个组长兼“网格长”,加上负责巡耕地、巡治安的巡逻队,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监管到田的耕地保护模式。

“推动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广大农民,也要靠农业专家。”永丰村第一书记刘超这些天都在为永丰村物色优秀人才而忙碌。俗话说,筑巢才能引凤,除了正向全国招聘乡村CEO外,永丰村里的东坡永丰水稻科技小院、水稻专家大院、蔬菜药材科技小院、农技推广科技小院等一个个科技小院、专家大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相继投入使用,共同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护航。

高标准建设

三季轮作探索种田新模式

“今年我们新增耕地239.49亩,稻田总共达到约6000亩。”53岁的永丰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李雪平已种了大半辈子的粮食,望着绿油油的秧田,他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种粮积极性高,我们通过搞稻—菜—菜和稻—药—菜轮作,平均每亩纯收益达到2000多元。”

结合高标准农田优势,推广三季轮作,不但保障了粮食安全,提高了粮食品质,也让村民的口袋更鼓了。提起“稻—菜—菜”三季轮作模式,前来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的种植大户邵国东对此赞不绝口。从最初只种水稻,到如今一年有三季作物丰收,轮作模式成为邵国东致富的“金钥匙”。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永丰村的实践,折射了四川积极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的努力。眉山作为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在岷江水系的滋润下,脚踏天府沃野,手捧“东坡大米”,积极布局以永丰村为核心的“一核三带十片”粮食生产新格局,全力打造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天府粮仓”示范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欢

--> 2023-06-14 黄欢 1 1 成都日报 c116168.html 1 通济古堰滋养“东坡大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