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14日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杨英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强调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现代”一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蕴与现实哲理。从历史角度观察,“现代文明”与“古典文明”相对;从现实立场考量,“现代文明”于“中国式现代化”中养成。

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推动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行稳致远,需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时刻保有怵惕惟厉之心、悚惧惟危之识。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特别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此前,在党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提及“机遇”,一般用“历史机遇期”“战略机遇期”类似的表述。但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只是讲“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少一“期”字,道尽当前形势之复杂严峻;而世界则是进入了“新的动荡变革期”,此处之“期”字,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之体现。还需要看到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之判断,亦是立足于中国的立场所观察。比如,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占美国进口的份额从21%降至17%,但同时美国从越南、孟加拉国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80%以上。2022年,欧盟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数据表明,在2022年亚洲发往美国的集装箱出发地中,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占比为57.1%。这是2001年以来的低位,比最高的2007年低12.8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2月,此一比例降至55.9%,创出2000年以来新低。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数据,相较于2015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中国的平均变化百分比,美国为-22.1%、美洲(美国除外)-6.9%、欧洲-49.1%、亚洲(中国除外)-44.3%、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31.9%。也就是说,疫情期间,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都是负增长,换言之,国际资本都处于外流状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宾塞最近撰文,强调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部分脱钩和碎片化的世界。美国前财长萨默斯也指出,美国正在联合其他发达国家,把中国排除出“朋友圈”。很显然,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急剧变化,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此时此刻,亟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以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更为厚重的发展底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两个结合”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也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线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王国维早在1905年的《论近年之学术界》中,大声疾呼提倡西方哲学、特别是“深邃伟大之思想”时,亦深刻指出,“西洋之思想之不能骤输入我中国, 亦自然之势也。况中国之民固实际的而非理论的,即令一时输入,非与我中国固有之思想相化,决不能保其势力。”就笔者文献所及,王国维应该是近代以来较早谈及外国思想若要移植中国必须“中国化”的学者。毛泽东则是于1938年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历史命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除自身科学性真理性外,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特别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当是其最根本之原因。“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切地体现为一种现代政治文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为一种基于发展的物质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为一种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为一种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为一种凝聚全球共识的生态文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为一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大同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里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蕴含的时代价值,虽不能简单地与前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世界大同一一对应,但显然能探求到某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气息。

尽管如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诞生于、适应于农业社会的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而工业文明的价值观,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而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恰恰也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中探寻到一些显迹。比如讲仁爱之于自由、重民本之于民主、守诚信之于公平、崇正义之于正义、尚和合之于发展、求大同之于和平,等等。这里的关键则在于如何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工程,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之“式”,更多地体现于其所内蕴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不正是中国“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的体现,对于人类作出的“较大的贡献”么?

(作者:中央党校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博士)

--> 2023-06-14 1 1 成都日报 c116183.html 1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