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文
日前,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作了深刻揭示,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等一系列新论断,以新的时代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从而为新的历史起点上更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基于实践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和标志性成果。在问题导向上,第二个“结合”着眼回答的是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展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向纵深拓展,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体现的是高度文化自觉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一个“结合”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语),重在揭示作为“普遍真理”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具体情况”的中国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的是思维与存在、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矛盾关系,也就是要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丰富、全面、生动的,涵盖社会性质、人口规模、发展水平、阶级构成等社会政治经济的基本情况,文明特性、历史传统、文化样式以及与此相连的民族性格、心理结构、价值取向等深层因素事实上不仅不可或缺,反而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影响因子。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际进程上看,第一个“结合”内涵着第二个“结合”的维度,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并予以系统阐发,从而形成“两个结合”的理论形态,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个“结合”重在揭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如何最终实现“本土化”,从而从根本上解答近代以来困扰中华文化建设的“古今中西”(传统与现代、本来与外来、民族与世界)问题,打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在新时代,我们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有条件会通古今中西的文化成果,促进外国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文化环境,中国共产党将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必然要经历一个“真理本土化”的艰辛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面前,必然要经历一个深刻再造进而凤凰涅槃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复兴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再次焕发异彩,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胸怀天下的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理应作出的更大贡献。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个“结合”就是适应我国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实际需要,着眼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原则。
赋予中国道路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出来的。“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可以说就是对“中国特色”背后思想文化动因的破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写好“结合”这篇大文章,在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不断推进包括文化创新在内的各方面创新,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三次历史性飞跃,推动自身高度契合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刻互动中发生了化学反应、实现了相互成就,共同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促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这个经“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仅如此,“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纵深,筑牢了其文化根基;“结合”特别是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第二个“结合”使得中国人民赢得了思想文化上的主动,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遵循
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根本在于围绕继续写好“结合”这篇大文章,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及其演进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绵延至今,是“轴心时期”以来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接续传统、光复旧物,必须高扬文化主体性,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秉持开放包容。“开放包容”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胸襟,揭示中华文明九曲百转、屡开新境的深刻动因。“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逢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复杂交织的时代背景,推进文化建设,再造中华文明,必须牢牢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则方向。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是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首要和根本在于,必须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守”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之“正”;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守”好中华文明之“正”。与此同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与考验,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事物,务必秉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努力在革故鼎新中实现推陈出新,以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作者:中国社科院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