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战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形势下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部署的重要任务,这两项任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在全面注册制机遇下,如何加快四川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近日,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四川证监局、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等11部门印发了《四川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三年(2023—2025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6月1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傅瑜、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副行长黄全祥、四川证监局副局长蔡英介绍了《行动计划》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到2025年末
力争全省直接融资规模突破6000亿元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末,全省直接融资规模突破6000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步提高,国民证券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围绕企业培育、上市公司数量、上市公司质量、债券融资规模和资本市场生态等目标,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培育总量不断提升。到2025年末,纳入四川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超过700家,辅导期企业80家,报会企业40家。每年新增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60家。
挂牌上市公司数量稳步增长。到2025年末,力争实现四川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260家,较2022年末新增60家。区域实现分类分梯次推进。“优势区”强优,成都市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30家,绵阳市、德阳市、泸州市、眉山市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3家。“潜力区”跃升,宜宾市、乐山市、遂宁市、自贡市、达州市、攀枝花市、南充市、广安市、雅安市新增上市公司不少于1家。到2025年末,我省新三板挂牌企业数突破220家。
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改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活跃度持续增加,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打造上市公司梯度发展队伍,到2025年末,培育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6家以上、市值500—1000亿元的上市公司9家以上、市值200—500亿元的上市公司34家以上。
债券融资规模稳步扩大。到2025年末,四川非金融企业信用债融资规模超过5500亿元,全国排名较2022年提升一位。自2023年起,每年的债券融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净融资规模逐年提升。债券发行利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每年保持全省债券平均发行利率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城投类平台公司债券发行利率显著下降。
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对资本市场认识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凝聚。资本市场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健全,有效防控和有序处置风险。
借力资本市场
涌现更多行业“领头羊”
上市公司是行业“领头羊”。截至2022年末,四川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203家,较2017年末增加75家,其中A股169家,较2017年末增加57家。2022年,全省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82.5亿元、利润总额198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4%、80.8%,远超同期省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速。202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6.1%、35.2%,实现“开门红”。我省已具备一批行业领先的上市公司,比如通威股份、五粮液、天齐锂业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当然,成绩的背后,四川资本市场仍有不少提升空间。在全面注册制机遇下,下一步将如何支持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四川证监局副局长蔡英介绍,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给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为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力。全面实行注册制后,四川上市公司可以更好运用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更多的链主型龙头企业,服务建圈强链。
下一步,四川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根本要求,突出服务“高质量”这一关键,实施新一轮上市公司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推动上市公司抓基础、巩固治理能力,强主业、增强竞争能力,育长板、提升创新能力,增韧性、提高抗风险能力,重效益、提升回报能力。推动上市公司围绕制造强省“三个工程”,开展链上优质资产并购重组,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左右岸生态化链接,助力构建四川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