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聚焦成都两条“粽子街”的创始人:马鞍东路马婆婆、百年非遗赵粽子
■ 一根线缠裹一只粽,不仅是一代代人的情感连接,也是千百年的匠心坚守
许多年前,马鞍路上或许有制作马鞍的匠人,至少它所在的驷马桥街道跟马车是沾边的,汉代司马相如“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的豪言壮语很多人都熟悉。但今天驷马桥街道的马鞍东路成为成都“粽子一条街”,实在和“马”字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是四位婆婆的“粽子创业史”越传越远。前些年马鞍东路社区成立了手工粽协会,粽子俨然成为马鞍东路的“支柱型产业”。6月初“粽子一条街”开街,这已是10多年来周边社区居民过端午的一个重要仪式。
生长于茶店子营康北苑小区的“赵粽子”,作为成都地区粽子界唯一的“百年非遗”粽子品牌、成都首批非遗工坊,硬生生凭一己之力将一个平淡无奇的西门老小区变成了粽子文化街。在“赵粽子”带领下,营康西路粽子业态渐渐形成,与马鞍东路“粽子一条街”齐名。
赛龙舟、抢鸭子、洗药澡、挂艾草菖蒲……成都人的端午习俗繁多,也很有地域特色,但大家最熟悉、最喜欢的还是那股淡淡的粽香味儿。这大概也是马鞍东路、营康西路两条“粽子街”形成气候的心理源头。
98岁马婆婆的粽子人生
手记
端午节前半个月,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的马鞍东路就开始“变装”。这条老街上平时餐饮、杂货铺一家挨一家,现在都会摇身一变,变成一家家粽子摊。不论是面馆、理发店、五金店、杂货铺、窗帘店还是复印店,门店前都会支起一个粽子摊,现包现卖。展叶、填料、包裹、绕线……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三言两语间,一个饱饱满满、有棱有角的粽子便包出来了。这时节,但见满街粽叶飘香、人声鼎沸,每个粽子摊生意都很火。
住在马鞍东路的老街坊都能讲出当年四位婆婆包出“粽子一条街”的故事。现在,98岁的马婆婆是四位“创始婆婆”中唯一健在的。30多年来,能干的婆婆们凭着一双巧手,凭着她们的善良、勤劳、诚信、卫生,见证了马鞍东路由一家家粽子摊变成“粽子一条街”。
6月5日下午,记者走到马鞍东路就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氛围。街沿上搭着简易的红色篷布,篷布下摆的粽子摊绵延到街尾。街边整齐地码着粽子包装礼品盒,才包好的粽子摊在簸箕里,一路摆开,摊子上鸭蛋、糯米、腊肉、粽叶等配备齐整,包粽子的腊肉肥瘦相宜,切成麻将大小,盛于盆中,旁边的盆里则是和了红豆、豌豆的糯米。
每家摊位都有一两位婆婆、阿姨或大姐正在包粽子或者指挥包粽子。她们拴根围腰,坐在高凳上,动作麻利——铲糯米进粽叶,基本上一铲一个准,一手把两片粽叶捏成圆锥状,一手往里面灌糯米和馅料,捏紧,折成尖角状,用麻线缠绕、固定。如何区分内馅,全靠绳线不同的花色。
才睡过午觉的马婆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她这是在“巡店”。马鞍东路上她家有两个铺面,大儿子马天利守一个,小儿子马建守一个。摊位上蛋黄鲜肉粽、香甜洗沙粽、板栗鲜肉粽……摆得整整齐齐。平时在泰国做餐饮的长孙马超、长孙媳妇青青每到这时节都会赶回成都来帮忙,小两口此时正忙着接待顾客。他们背后挂着一个电视,屏幕上重复播放着大前年央视《东方时空》采访马婆婆的节目。那时的马婆婆比现在更精神,她说她的粽子“第一是清洁卫生,第二是货真价实。我挣到了钱,别个没挣到,我心里放不下,我就是手艺帮助。”
在马婆婆“手艺帮助”下,马鞍东路上卖粽子的摊位越来越多,而且粽子店的招牌,大都以“婆婆”命名,梁婆婆、杜婆婆、洪婆婆……30多年过去,“粽子一条街”成了气候,到马鞍东路买粽子,也成了成都人过端午节的日常。
“镇街之宝”马婆婆
每年端午节,马婆婆都会坐在自家店门口的行道树旁帮着包粽子。她身边放着一盆洗净的糯米,盆子旁是青翠碧绿的粽子叶。她包粽子动作很娴熟,绑粽子的线不用剪断,绑好一个又接着捆下一个,手劲是有的。做好的一串挂在树上,有些成品则放在盆里。
今年马婆婆的粽子比往年包得少了。上半年得了两次感冒,她精神劲头要比往年略差一些。马天利说她脑子清楚,只是眼睛不行了,当然手法是熟的,要包也能包。其实现在家里早就不用靠卖粽子生活了,但马婆婆放不下。马天利说:“要是我们甩手说一句‘今年不包了’,老妈就不高兴,一不高兴身体就会不舒服。”所以马婆婆家“粽二代”“粽三代”接过了接力棒,重孙小名就叫“小粽子”,也会跟着祖祖学着包粽子玩。
马婆婆身边总会坐着几个老顾客,耐心地等着她把粽子包好。这些特意赶来的老客户,图的就是买马婆婆亲手包的白粽子。现在粽子的口味越来越多,甚至有时髦的冬阴功风味呢。但会吃粽子的人对白粽情有独钟,就喜欢白粽的那股清香。一勺黄豆粉、一勺红糖浆,蘸着吃白粽,那是最经典、最久远的味道。当然也不乏顾客专程来买粽子,为的是沾沾“粽子一条街”的“镇街之宝”马婆婆的福气。
五月中记者第一次探访马婆婆,那天她和一个老邻居坐在店门口聊天,穿着一件红色绣花夹衣,面色红润柔和,也就像80来岁的样貌。或许她对自己的高龄不以为意,所以在央视节目中她自我介绍年龄时也打了一个迷忽:“我今年八……九十四岁了。”我打量着她说:“您老人家在成都可是出了名的哟!”她答:“那是哦,中央电视台13台,都来找过我的!”马婆婆对自己作为“粽子一条街”的创始人颇为自得:“我做了几十年,凭的是啥子?第一就是干净卫生,赚钱那些都是排在后面的。”
马婆婆很骄傲自己凭这双手养大了三个娃,而最骄傲的是培养出小孙子马先睿,上海交大博士、复旦博士后,现在西南交大当老师。据说,“把一家人的书都读完了”的马先睿粽子包得可好了,以前每到端午他也要从上海赶回成都帮忙。
30年前“粽子创业F4”
提起成都的“粽子一条街”,不得不说到曾经的马鞍东路“粽子创业F4”——当年是四位婆婆包出了“粽子一条街”。不过现今F4只余F1,马婆婆成了四位“创始婆婆”中唯一健在的老寿星。
马婆婆并不姓马,本名叫周启玉,因丈夫姓马,所以人称“马婆婆”。马婆婆生于1926年,马天利说她“满过97啦,现在吃的是98岁的饭了。”
马婆婆1980年退的休。她说:“我可是有单位的人哈!”意思是她并非专门做粽子生意的,卖粽子只是人生另起了一个头。马建说她年轻时做过抹灰工,男同志干的活,她同样做得很好。退休后马婆婆跟老伴儿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也还过得去,但在儿子1992年下岗后,她就开始为一家子的生计打算了。她看到街坊李婆婆在曹家巷农贸市场卖粽子生意好,受到了启发,就找到邻居“梅婆婆”叶新芳、“任婆婆”张兴碧,一起合伙“创业”,做起了粽子生意。
最开始,婆婆们也就只卖白粽子、红豆粽。第一次做生意,马婆婆买了25斤糯米,糯米里有碎糠、小石子,只能用手一粒一粒挑拣,粽叶也要一片一片地刷洗干净。当时白粽3块钱一斤,红豆粽4块钱一斤。没想到第一次出摊,粽子就卖光了。那年端午,婆婆们每人分了500元钱。当时市场经济正在渐渐深入人心,婆婆们凭着用料的扎实、干净、卫生,做出的粽子名气越来越响。生意红火之后,婆婆们各自单飞,所以如今马鞍东路的好些店招都写着“✕婆婆”,强调血脉传承。马婆婆手工鲜粽店旁边,就是“梁婆婆粽子店”。
头一次采访马婆婆时,坐在对面和她聊天的是一位93岁的老邻居,不时地插话。我问:“你包不包粽子呢?”他摇头:“我不包,但我家属要包。”可以想见,他的家属应该也是这条街的一位粽子婆婆。
所以“粽子一条街”绝大多数卖粽子的都是婆婆们的徒弟,包括70多岁的任婆婆,她也出现在央视节目的镜头中。之前任婆婆是做裁缝的,裁一件衣服要大半天,最多赚5块,但包粽子卖,包一斤赚两块,她就改行了。她说,当年就是马婆婆给她打气,带着她包粽子,把两个娃儿供了出来,读了大学。
就是在这条一里多长的小街上,“粽子婆婆”们将清香醇厚的传统手工粽带进了成都人的生活,也带动了上千人就业。
端午节期间,每天成千上万只粽子从这里卖出,还有许多发往全国各地的订单。“粽子婆婆”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川味粽子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成都粽子界唯一非遗 125岁啦
如果说30多年前马鞍东路的婆婆们开创了成都的粽子第一街,那营康西路的赵粽子更是凭四代传承的超强实力,开创出了同样火爆的粽子第二街——营康北苑粽子文化街。
藏在老小区的粽子街
营康北苑是西门一个很大的老小区。6月12日傍晚,记者从小区后门进入,张望之下只见路边有一家粽子店,心生疑惑:不是说好的一条街吗?咋这么清静?
再往前走了几步,闻到了熟悉的粽子清香。在这香味带领下,拐了几拐,到了。
这就是粽子街。华灯初上,正是人们下班回家的时间,这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长长一溜操作棚,装糯米和配料的大盆、装粽子的大竹箕在案板上摆开数列,屋檐下高压锅一字排开,正“噗噗噗”地压着粽子,喷着水汽。工人们身上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区别他们分属不同的门店,大家手脚麻利,装米、灌肉、裹叶、缠线,分粽、煮粽、装粽、卖粽,一边做活一边说说笑笑。顺风、美团等平台的快递小哥在其间敏捷穿梭,显示订单繁忙。这里弥漫着浓浓的端午气氛,一种让人喜悦、踏实的人间烟火味。
百年非遗“赵粽子”第四代传承人赵萌站在老店门口和员工交涉工作。70后赵萌毕业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曾在华润等公司上班。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她后来终于辞去工作,回到了营康西路,接手父母的“百年香粽”作坊。这一晃已经快20年了。
包粽子的手艺是赵萌的老祖祖从周庄带过来的。老祖祖吴周氏是富家小姐,奶妈心灵手巧,有一手好厨艺,特别是包粽子,在奶妈影响下老祖祖也学会了包粽子。1898年,老祖祖婚后随夫蒯氏自苏州入川。她将水乡香粽原料结合川人习俗包的香粽,很受家人邻里欢迎。因时局动荡,一大家子辗转西昌、冕宁一带生活,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迁回成都的营康西路。老祖祖包粽子的手艺传给了赵萌的外婆,也传给了赵萌的妈妈蒯兰,到赵萌则是第四代。
赵萌外婆在北医工作,退休后曾去美国照顾孙儿,孙儿长大后她回到了成都。每到端午,外婆总会带着大家包粽子。包得多了,就给亲朋好友分一些,不经意间“粽粉”就涨起来了。亲友的亲友的亲友……需求量越来越大,便开始收钱,五角一个、一块一个……就这样,赵萌家的粽子小作坊产生了。
“开始时我们都没有名字,‘赵粽子’三个字都是别人喊出来的。”赵萌说。多年来,一到端午,前来买粽子的顾客就把不到100平方米的家庭作坊围得水泄不通。赵粽子逐渐成了周围很多单位的采购点,小小的社区门店满足不了需求。赵萌现在和人合伙在广汉开了厂,厂里有一两百工人。每年临近端午,一天大概能卖3万-5万只粽子,手速最快的阿姨一天能包两千多只。门店上的员工大多数都是和赵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故交及其后代,他们和自己的上辈、上上辈一样,一到端午节,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忙包粽子。
百年老粽成为年轻人的日常
赵萌说,赵粽子的一个理念,就是让现在的小朋友嘴馋时不只是吃那些西式快餐,也能吃到健康的中式快餐。
赵萌有一双儿女,哥哥在绵阳上学,刚参加完中考。三年初中,赵萌每周都会给他寄16个大肉粽。中考前一周,赵萌以为学校伙食会开得更好,就没寄粽子,哥哥追着问,还说,“伙食开得好不好,和吃粽子没有必然联系吧?”当然,很多同学的家长也都变成了赵粽子的粉丝。妹妹放学回家,也常常来一个小肉粽,有米有肉、有盐有味,微波炉“叮”两分钟就吃得心满意足,乖乖上床睡觉。
记者在赵粽子拥挤的办公室看到今年的一些包装礼盒,从其设计的巧思上,可以看到赵萌因为对孩子、对年轻人心理的熟稔而做的创新。比如那款“乐在棋粽”,外壳可以组拼成一副端午龙舟棋盘,每跳一格都是和端午节相关的趣味知识。盒子里的分包装,则可以自己动手拼成棋子、骰子。“吃了粽子还可以玩,这也避免过度包装,符合环保理念。”赵萌还给我看了一只“绿野仙粽”小手提盒,用布艺和竹编制成,大小刚好适合给女孩子装午餐便当,“穿件小旗袍,带着这个便当盒,很搭的。”
还有适合作伴手礼的“粽享百年”。盒里四个粽子,分别镂空出四个女性头像,从清代的架子头,到民国的波浪卷,到20世纪70年代的麻花辫,再到现在年轻人流行的染发,设计得非常时尚,代表赵粽子历史发展的脉络,亦凸显百余年四代人的传承。
谁说端午节才能吃粽子?成都人其实平时都在吃。“很多顾客吃了我们几十年的粽子,他们说懒得做饭,就煮几只粽子,一人吃一个,有主食有肉,顶饱又扛饿。”顾客们说的很多话令赵萌觉得既感动又幸福——“我妈小时候就在这里买粽子,我婆婆以前特爱吃。”“我从小就吃你家的粽子,小学、初中都在这里买粽子,我现在娃娃都有了。”还有年纪大的,“哎,我都不晓得还能亲自来买几次粽子喽,九十多岁了。”还有顾客从大众点评的评论区翻到了赵粽子,前来购买,赵萌说,“我们在大众点评上属于野生放养状态,顾客真是辛苦了。”
这一切,都是激励赵萌将手工鲜粽延续下去、把百年非遗传承下去的动力。
125年,从吴地到蜀都,赵粽子四代人秉持“一把米,一片叶,一颗心”的工匠精神,将粽子变成日常美食,不仅为人员就业、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更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慰藉今天人们心中那份绵延的乡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陶令/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