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过去这一周,一场重磅展览席卷成都。
6月10日,2023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成都拉开帷幕。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配套活动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也于当日在成都博物馆开展——何以汉字?何以中国?在与一件件文物的对话与交谈中,观众得以理解汉字、理解中华文明、理解自己的民族与国家,明所从来、知其将往,方正之间尽显文明气象。
6月2日,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6月7日,在致信祝贺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开幕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的文化使命,如何担当?
坚定文化自信。贯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是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仅赋予我们文化和民族认同感,更帮助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6月9日,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成都邛崃揭牌。曾经邛窑“一红动天下”,在中国古陶瓷史上作出过奠基性贡献;现在,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四川第三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将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与传承作出更大贡献。
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面对新的文化元素时,往往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待之,同时吸收、融合其中有益的成分,进而充实丰富自身的文化。
6月7日,第十九届文博会、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同日启幕,双星并耀、再谱华章。无论是文博会上来自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商和观众,还是高峰论坛上共话“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彰显的都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华彩。
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要通过探源、悟史,懂得中华文明的脉络和肌理;“创新”,就是要基于当下时代特征,植根本土、胸怀天下,不断进行创造性地探索和建设。
6月15日,成都大运会火炬在哈尔滨传递,启动仪式上,“太阳神鸟”与仿生扑翼飞行机器人“五彩凤凰”振翅齐飞;同一天,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发布,方形玉琮和圆形奖章融为一体,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皆在其中。无论是太阳神鸟、还是良渚古城遗址,中华文明频频借盛会舞台走向世界,既是传承发展、也是守正创新。
新的文化使命,谁来担当?
6月7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6月9日,上海提出要“努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同一天,深圳提出要“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深圳担当作为……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既要体现在每一座城市的具体发展实践中,更要彰显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意识上坚定文化自信、思想上秉持开放包容、思维上坚持守正创新,奔涌五千年的文明大江,定将释放出崭新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