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另一侧,多位“成都工匠”领衔的焊接技术团队积极开展焊工“大练兵”,开启了一场闪烁着弧光与焊花的“织衣”表演,他们分工协作,协同作业,为钢构件“量体裁衣”,将复合金属焊丝在1200℃的高温灼烧后,如水银泻地般熔铸、铺展在钢箱梁之间的焊道内。
装配式混凝土生产基地:
数字化工厂
“一物一码”降成本提效率
在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一旁,还坐落着装配式混凝土(简称“PC”)生产基地。这是一座“智能工厂”,大部分工序都能在数字化设备的支撑下自动完成,智造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项生产数据和各个工位生产情况。
“生产基地专注于装配式预制工厂的智能信息化管理,通过数字化工厂的应用,为工厂提供基于云端、数据驱动、灵活可配置的多平台实时协同系统,通过一物一码、生产溯源、移动协同、堆场管控、自动报表,用轻量高效的方式帮助工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工厂无纸化信息化管理。”该生产基地生产负责人刘海江表示。
据介绍,该生产基地一期拥有1条PC专业流水生产线、1条PC固定模台生产线及1条数控化钢筋生产线,配备先进的智能化加工设备,设计产能可达10万立方米,可用于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具备成品质量优、现场拼装快、环境污染低等优点。据统计,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建筑垃圾排放70%、节约木材60%、节约水泥砂浆55%、减少水资源消耗25%、制造与建造综合降低碳排放18%,有效地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充分贯彻了国家“双碳”战略。
“工厂预制,再到现场进行拼装组建,像搭积木一样的现代化建造方式背后,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支撑下生生不息的建筑转型升级的步伐。”魏建峰表示。
蒋逸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袁弘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