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20日

脚步丈量丝路,回到历史现场

——评侯杨方《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

《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泽登旺姆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路之一,“丝绸之路”一直为世界瞩目。我们对丝绸之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奇妙想象,但真实的丝绸之路究竟什么样?它经过哪些地方?景色如何?很多人不究其根本,简单粗暴地用一幅骆驼爬沙丘的图画代替了。殊不知这样错过了多少风景与传奇、顿悟与奇遇。

在学术研究中,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也基本以纸面研究为主,到实地考察的人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重走古代丝路路线更可以说是学术研究的空白区。

古往今来,张骞、班超、玄奘、高仙芝、斯坦因、斯文·赫定……诸多前人在这条亚欧古道上留下印记,我们也常在史书、经典或历史遗迹、考古现场一瞥“丝绸之路”的身影。

在《这才是丝绸之路》一书中,“丝绸之路”成为主角,而作者正是“探险家”式的新历史学者,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史、人口史以及历史地理的侯杨方教授。他以践行求真的精神,追根溯源,阐明“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历史变迁,精确定位汉唐玉门关、剑末谷、大石崖、公主堡、铁门等重要丝路地标;最后以书为媒,用实景照片+地图+GPS行走轨迹+“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予以呈现,不仅打破了当代人的刻板想象,也开辟了对于地理、文明理解的新可能。

让历史精确到每一个山口、每一条河谷

侯杨方教授爬梳《汉书》《史记》《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史籍以及近代探险家的记录,以之为线索,重抵历史现场,以求“精准复原”丝绸之路。

2013年4月,侯杨方教授便率领复旦考察队开始了第一次丝绸之路(帕米尔高原段)考察,这也是一个世纪以来首次对境内外的帕米尔高原整体进行实地考察。这样的亲身实地考察一晃就是10年。10年间,侯杨方教授对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内外地区进行了20余次考察,累计3万公里的行程,采集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影像资料,精准复原了多条丝路古道,集成制作了第一套“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让历史精确到每一个山口、每一条河谷。

这持续十余年的精准复原路,都被他写入《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一书,既是总结,也是一部丝路“纸上纪录片”,更是指南,引导着我们真正踏上这条古道,领略真实丝路之美,而不是被限制在故纸堆中或凭空想象中。

在行走中,“遇见”曾奔波跋涉在丝路古道上的前人

侯杨方教授借由玄奘弟子慧立、彦悰编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玄奘从锁阳城到玉门关、在玉门关偷渡出国的记录,先纸面推导再实地验证,不仅证实另一史料《元和志》中的记录不准,更一步到位,利用《法师传》中明确的位置距离以及现代考古记录,发现与确定了唐玉门关遗址所在地,这也成为他考察研究的重要原创成果之一。

寻觅中亚铁门的经历也同样让人意外,这里的铁门并非新疆库尔勒孔雀河峡谷的铁门关,而是撒马尔罕以南,阿姆河以北,通向阿富汗、印度,西向伊朗的一个重要通道。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此地的描述非常夸张:“铁门者左右带山,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之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既设门扉,又以铁锢,多有铁铃,悬诸户扇,因其险固,遂以为名。”而当侯杨方教授根据史料真的找到铁门时,发现玄奘的记述绝无任何水分,铁门就是如此险峻,像大地上用刀劈出来的一个裂口。

此外,《这才是丝绸之路》中还收录了侯杨方教授重走《新唐书》中记载的高仙芝远征路的经历,以及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将《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行走帕米尔段的记载与马可·波罗在此地的经历互证,辨识真伪等等。

在一次次互证中,我们在《这才是丝绸之路》这本历史考察纪行中可以看到,对于丝绸之路的认识和想象,理应更加丰富、多元,它绝非只有“大漠黄沙”,而是由绿洲、雪山、峡谷、草原、森林、冰川、鲜花、关隘、驿站、石窟、寺庙等组成的大地画卷。

--> 2023-06-20 泽登旺姆 ——评侯杨方《这才是丝绸之路——重抵历史现场的行走》 1 1 成都日报 c116457.html 1 脚步丈量丝路,回到历史现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