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又是一年端午到,人们吃粽子、饮雄黄,插艾草、戴香囊,赛龙舟、诵诗词、赏民乐……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节方式。
可以说,节日就像一条纽带,连接历史和当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如何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优秀文化,需要更多适应当代社会的创新表达和创意呈现。
在B站,up主(即上传者)“墨韵”用古筝演奏《千本樱》,收获了惊人的5800万播放量;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琵琶演奏家赵聪带领“民乐国家队”玩起了直播……破次元而来的古老民乐,正以更多样的形态、更丰富的渠道触达观众,传统文化绽放出年轻而又迷人的色彩。
在赵聪看来,数字时代的到来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赛道,在新的起跑线上,新一代民乐人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如何不断拓展创新表达的边界,为民乐带来更多可能,丰富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和经验,这也引发人们更多关注、思考和期待。
民乐国家队为什么要走进直播间
6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新创音乐会《颂·黄钟大吕》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奏响。音乐会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担任艺术总监,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担任总导演,音乐会突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以经典再造经典,以创意突破常规。赵聪是较早探索民乐创新的职业演奏家之一。如今,身为“民乐国家队”的团长,她也把这种创新思路带到了乐团中。2019年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发起“了不起的国乐”活动,参与人次很快破亿。去年乐团的百余位艺术家,还集体走进直播间,开创了国家级院团的先河。“为什么要让民乐艺术家入驻短视频平台?”“‘民乐国家队’为什么要去玩直播?”“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人民在哪我们就在哪。我们也逐步意识到,网络的点击量、播放量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心。”赵聪说。
玩直播只是这家“民乐国家队”诸多改变的一部分,乐团还成立了面向年轻人的男团、女团组合“青衫渡”和“俪人行”赵聪介绍,成立两年来,两个乐团走进校园、文化馆、音乐厅,还走进线上平台,“让当下的年轻人知道,原来传统也可以很时尚、很潮、很古典,也很厉害。”
今年2月底开始,北京民族乐团也开始融入网络直播的洪流,当年轻演奏家们第一场直播下来,得到了一组令人惊喜的数字——曝光人次580万+,点赞次数67万+,最高在线人数1.4万+,自此,每周一到周四晚,直播间都会有一场精彩的民乐会。团长李长军表示,舞台艺术最有生命力的依旧是现场,让网友变成线下现场的观众,走进剧场,这是最终的目的。
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网上玩民乐
多年来,各大院团、高校、专业音乐家们不遗余力为民乐普及事业作出各种尝试、努力,随着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的崛起,一些网络中的年轻民乐人打破了次元壁,以各种创新方式诠释民乐,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在B站,5800万播放量的古筝视频,便是2014年墨韵用古筝弹奏的二次元歌曲《千本樱》。近几年,墨韵逐渐偏向于选择曲式有设计感、更有层次的作品,演奏技巧方面也在寻求突破。她说:“我很感谢这个时代,感谢网络这个平台,可以让我尝试各种创新。这不一定就是黑暗料理,一定不好吃,我就想试试看,谁知道呢?”
箜篌青年演奏员满宝酱不仅能用箜篌弹奏传统经典,还能弹奏流行曲《遇见》《海阔天空》,外国音乐《卡农》《走出埃及》,让人惊叹民乐的无所不能。满宝酱每周都会开直播,网友现场播放点歌,她就可以当场记谱,用箜篌演奏。手指翻飞处,琴声潺潺来。目前她在直播平台的点赞量已经破630万。
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马久越真切感受到了民乐在新媒体端的火爆,他说:“这些年轻人或许不是专业出身,没有足够的创作能力,但对我们的民族音乐充满热爱,又很有创意。这种自发的能动性,非常可贵。他们通过翻奏热门作品,与更多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快速联结,一起玩起来,这样的民乐才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
作为一家教授古琴的机构,自得琴社的出圈,除了借力热门作品之外,更得益于他们探索出了“古画式视觉输出”的审美方向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表达方式。迄今为止,自得琴社的视频作品已经还原了汉、唐、宋、明各个朝代不同的服饰和妆容,线下演出“天真·自得”“琴为何物·唐·孤烟直”等,还引发了穿汉服看演出的潮流,以“复古”实现了创新。
抖音发布的《2022抖音民乐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抖音直播覆盖民族乐器种类87种,观看人次突破61亿。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燚认为,民乐在视频网站的走红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反映,也是我国国力上升的结果,并有利于我国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传播范畴——为民乐提供更大的舞台、更多的机会。”
让民乐活在当下作品里
当更多人迈出了走近民乐的第一步,同时,也向民乐专业从业者提出了挑战——能不能以优质的作品留住观众,与他们一同走下去。青年作曲家李博认为,优质的作品,其精神内核与文化思考一定是重要的。“我们手中的民族乐器——琵琶、二胡、笛子等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更有广阔的天地去探索。”
成都青年古琴演奏家赵虹上个月推出的琴歌视频《绝句》,令人眼前一亮。春水汤汤,春意融融,小朋友“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念白与琴音、箫声,在青龙湖公园依依杨柳间回荡,令人意犹未尽。赵虹介绍,琴曲演奏和琴歌,都是古琴很重要的表达方式。《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即指琴歌。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文学家姜夔创作的琴歌《古怨》。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管平湖先生指导下,王迪开始发掘整理琴歌。《关山月》《阳关三叠》《凤求凰》《秋风辞》等都是广受琴友喜爱的琴歌作品。“我们拍摄《绝句》这个作品,就是希望用民乐和成都的此时此刻产生连结,拍摄的时候,很多市民也在公园里赏景游玩,无时不在传递这样的信息:民乐是活在当下的。”赵虹还表示,以后将继续拍摄与今时今日成都相关的系列作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所以我们的艺术同样也要与时代接轨,要有时代的声音,要留下这个时代的作品。不能仅仅就是简单的传承,民乐要跟不同的文化和科技进行碰撞。”赵聪一直在尝试拓展不同表达的边界,音乐会《天地永乐·中国节》正是赵聪创意策划,与故宫博物院的首个合作项目,委约郝维亚、马久越等作曲家共同创作,自2020年推出,已成为中央民族乐团的爆款。音乐会选取了春节端午等8个中国传统节日,演奏家们用手中的乐器描绘“中国节”。她透露,今年乐团将与故宫、美国环球音乐联合推出《故宫之声》,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世界感知中国音乐,走近中国文化。
谁都无法回答中国民乐到底有多少种可能性?但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