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01版 深入推进双核联动联建,加快形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要在共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上求突破。强化成渝机场间协同运营、航线合作、航班衔接,加快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持续完善中欧班列(成渝)运行机制,协同拓展辐射范围,深化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强化区域互联互通,开工建设成渝高速扩容工程,推动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项目提速建设,促进两市轨道交通合资合作、共同发展,持续提升通勤效能。要在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求突破。强化产业布局协同,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协同联动,携手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项目,共同争取国家加强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依托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医政产学研资”转化体系,共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合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能级和竞争力。要在共建西部科学城和西部金融中心上求突破。依托在蓉在渝高校和科研机构,探索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共同编制科创资源地图,联合开展应用技术协同攻关,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两市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互设分支机构,共建共享产业基金,支持基金与项目对接,提升金融资源对产业发展的集聚带动功能。要在共建高品质宜居地上求突破。顺应群众和企业需求,持续深化落实“川渝通办”事项,实施养老保险转接、公积金互认互贷等便捷生活行动。聚焦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携手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消费新平台新场景,联合开行两地间旅游专列,探索成渝旅游“一卡通”,推动成渝文旅、体育等领域协同联动,实现共享共建、改善民生。同时,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加强前瞻性研究,加快推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建圈强链、重点片区开发、“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等重点任务,突出抓好都市圈产业链协同配套、市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城便捷生活计划等重点工作,确保办一件成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