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工厂”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是数字化制造和工业4.0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发挥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都市委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成都培育“灯塔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院长助理曹宝林,探讨成都如何培育“灯塔工厂”,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探索前行之路?
建“灯塔工厂”成都有何基础
成都日报:当前,“灯塔工厂”成为各国工厂中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落地案例。成都在基础设施、数字技术支撑、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是否具备“灯塔工厂”培育的产业环境?
曹宝林:成都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首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成都托管与灾备节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及数字化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等方面具有良好产业基础,为培育“灯塔工厂”提供了优渥的产业环境。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建设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发展目标,持续推进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实现百兆向千兆网络全覆盖升级,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达到770Gbps,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带宽提升至40Gbps。建成5G基站超5万个,基本实现重点区域功能性覆盖。作为八大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成都拥有可承载机架规模近7.4万架,在建大型数据中心8个,设计承载机架规模达17万架。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成都)节点累计接入企业500余家,标识注册量约33亿条,标识解析量超63亿次,均位居全国前列。
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方面,成都凭借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优势,聚集了西门子、ABB、宝信软件、金蝶软件等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国内外企业,同时培育了一批优质的本土工业软件厂商,11个工业互联网APP解决方案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落地国家级工业软件协同攻关平台、华为(成都)智能制造创新中心、SAP(四川)产业赋能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28个,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灯塔工厂”提供有力支撑。
融合创新应用方面,以成都市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为“1”个基础,对接市内外“N”个优质平台服务资源,构建形成了“1+N”平台体系,面向企业提供便捷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先后建成西门子、富士康、积微物联等一批工业互联网特色云平台,培育27家云平台服务商。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上云企业数量突破8万家,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6.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47.0%,在全国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连续两年开展星级上云评定,培育打造了50余个市级、20余个省级、11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
哪些产业领域有望率先“破壳”
成都日报:成都正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随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成都在哪些产业领域具备孵化培育“灯塔工厂”的基础?
曹宝林:基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行业痛点等分析,我们认为成都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具备孵化培育“灯塔工厂”的基础。而西门子、工业富联“灯塔工厂”建设经验为成都广大电子信息企业建设“灯塔工厂”提供了宝贵的先进经验,使得电子信息行业最有可能率先打造一批“灯塔工厂”。
从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看,成都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领域涌现了一批知名的“链主”企业,培育了一批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都有入选“灯塔工厂”的基础和潜力。这些行业均具备以客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以订单为中心的“快速交付”、以大规模标准化为主的“扎根制造”和以产品为中心的“最佳应用”四大特征,同时也具备丰富的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应用场景。
从行业痛点来看,上述领域基于行业发展痛点,更有智能化升级改造愿望,也更利于进行“灯塔工厂”建设。具体来看,随着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个性化,电子信息企业普遍面临满足客户多品种小批量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及满意度的共性问题;生物医药行业普遍面临需求变化、原材料等成本持续上升、OEE(设备综合效率)存在波动、人力劳动依赖度高等问题,企业急需加强端到端的管控,提高生产率和良品率、提升设备利用效率;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现有制造方案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购车需求,大批量制造的同质化产品已无法得到客户的青睐,客户对于质量、配置、服务和交付时间要求的不确定性倒逼车企必须对整个生产流程做出改变。
如何支持企业打造“灯塔工厂”
成都日报:“灯塔工厂”是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和风向标。当前和今后,成都如何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孵化培育更多“灯塔工厂”?
曹宝林:成都在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面,一是要加大龙头企业的招引和培育,重点打造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超高清显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区块链、量子通信、光芯片、元宇宙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高端化。二是要尽快制定、完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认定标准,加大对市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全球“灯塔工厂”企业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行业标杆示范项目。三是要实施绿色园区创建工程,支持重点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省级绿色园区,梯度培育市级绿色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绿色共享基础设施;加快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有序推进电能、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石化燃料。
就支持企业打造“灯塔工厂”而言,建议成都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尽快建成覆盖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灯塔工厂”提供硬件支撑。
二是建立政策标准体系,明确“灯塔工厂”发展指引。建议出台系统性政策和专项规划,引导、支持更多资源要素投入到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中来;与西门子、工业富联等已在成都建成“灯塔工厂”的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共同开展相关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的建设实施指南、评估规范、认定管理办法编制工作,为有意愿、有能力建设“灯塔工厂”的企业提供专项服务和精准扶持。
三是支持链主企业建设赋能平台,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通过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产业引导基金投资等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的奖补力度,支持本土链主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链供应链赋能平台;鼓励链上中小微企业接入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共享资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关系,扩大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边界、加速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转移,进行生产模式、管理模式乃至商业创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伟
(新经济发展研究院iNED研究员张楷然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