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情与假日的双重叠加下,今年端午假期,人潮继续迅速向各地景区街区、文博场馆等线下文旅场景涌入。
“热搜常客”、为期11天的2023阿那亚戏剧节25日结束,天南海北的人们因为戏剧相见、相识,近6万人共同创造了一个海边的戏剧时空,“站在彼岸,望向此刻”;导演王潮歌“只有系列”的第四个作品《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21日开票,首日超过两万张的售票成绩,为国内外游客开启一扇中华文化的探寻之门,也预示着又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地标、新典范闪亮登场。
无疑,戏剧在文旅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台好戏可以成为目的地爆款IP,延展出更多价值和意义。从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开始,二十多年来,我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与文旅的融合之路,“人们的愿望已不仅是做个普通观众那么简单——他们希望被完全带入到另一个世界。”
在青年编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孔德罡看来,实景演出、戏剧节、沉浸式戏剧等融合新业态的多样化文旅活动,为目的地带来更多有效流量的同时,“也将推动戏剧艺术的自我更新,实现戏剧与文旅的融合共生,释放更多的潜能。”他也相信,伴随着时代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戏剧文化将助推地方文旅产业,在实践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不断进阶的文旅+戏剧玩法
为了展示当地风俗文化,成熟的旅游景点安排演出来吸引游客由来已久。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观察,早期的文旅演艺项目,以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打造光怪陆离的感官刺激,总体上更接近“秀”的概念。2003年,张艺谋、王潮歌、樊跃联合打造的《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全新的实景演出形式,将自然山水与舞台融为一体,引燃文旅市场,获得了艺术突破和商业成功。“实景演出这一形式具有独创性。一些成功的景区实景演出至今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上座率和运营状态,类似‘印象系列’这样的成功范例不仅成为当地景区重要的文化名片,更是对戏剧形式不可忽略的重要创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孔德罡说。
用王潮歌的话来说,就是“3分钟抓住你的脚,13分钟后你的眼睛给我,30分钟后你的心给我”。王潮歌参与开启并亲历见证了中国山水、文化、旅游融合的全新时代,她导演的作品分了三个系列:第一个是“印象”系列,实景演出。第二个是“又见”系列,情境体验剧。第三个是“只有”系列,戏剧幻城。在中国,几乎每天同时有8个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在演出她的这些作品,每天可能有2-3万人在观看。最近的一个数据是,截至6月19日,《又见敦煌》2023年演出季已演出294场,接待国内外游客14万余人。在敦煌旅游最旺季时,《又见敦煌》创下了一天演出12场的惊人数字,从早上8点开始演到凌晨1点多结束,依然有不少观众买不到演出票。
“我一直是文旅融合的实践者。”王潮歌说,“印象系列实景演出的时候,像赞美诗一样,对大山大河、对劳动,对特别美的人间的赞叹。到了又见系列,笔就更深一些,会写人的命运,也有一些史诗的笔法,就像《又见敦煌》,写文物怎么走,现在怎么让它们回。”2019年9月,王潮歌“只有”系列开篇之作《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首演,在全国首创了实景演艺与周边村落相融合的演艺方式。峨眉山下的高河村,成为了剧场主体的一部分。随着《只有峨眉山》项目落地生长,当地音乐节和民宿小镇等事业也随之兴起,依靠文旅实现乡村振兴的成功探索,高河村成了当地“柔性发展”的典型样本。今年7月23日,“只有”系列第四个作品《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将正式开城迎客。6月21日,央视新闻端午特辑直播的开票仪式上,3小时有75.4万人观看。王潮歌希望走进《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人,能有三个感受:第一是“匪夷所思”,第二是“感同身受”,第三是“余音不去”。
显然,文旅+戏剧也可以有不同玩法,重点是要挖掘并讲述目的地文化故事,展现文化魅力。在不断推翻自己寻找新形式的同时,王潮歌也始终提到,她做的一系列作品本质上都是戏剧,一直在寻求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我们应该常常扪心自问,我们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在我们的血脉里,有没有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应该传承什么,应该告诉我们的后代子孙些什么,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应该要往哪里去。”
景区搭台,让戏剧人唱戏
6月15日至25日,2023阿那亚戏剧节携全新主题“呼喊和细语”在河北秦皇岛阿那亚社区启幕,作为一个经常上微博热搜的戏剧节,在这种热闹的围观下,如果大众奔着“消费戏剧”的心态而来,对从业者来讲会是一种冒犯吗?戏剧节艺术总监、导演孟京辉笑言:“确实,今年来参加戏剧节各个板块活动的人非常多。我们估算了一下,大概有5.5万人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你可以说他们是为‘消费’而来,也可以说是受‘吸引’而来。大家来到戏剧节,不知道布莱希特是谁,不知道斯特林堡是谁,不知道哈罗德·品特是谁,其实都没关系!我跟人交流,对方提到的好多名字,我也不知道。在交流当中我们也在提高、成长。归根结底,都有一个共通点——大家都是奔着一个新的感受,一个我们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来的。”
在青年编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孔德罡看来,乌镇戏剧节、大凉山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由景区搭台、让戏剧人展现自我的戏剧节模式,逐渐取代景区实景演出成为戏剧与文旅融合的新趋势。至今已举办九届的乌镇戏剧节构建了一个从日常生活出发、持续时间更长、观众体验更深刻的美学氛围与文化环境,吸引了大量戏剧爱好者和游客打飞的,“住”在乌镇打卡看戏,本来一天即可逛完的乌镇之旅演化为多天的“生活体验”。
而景区自带的文化特性也实现对戏剧演出的反哺——乌镇江南水乡闲适的生活氛围,指向了乌镇戏剧节作品独特的文艺气息;与之类似的,还有主打少数民族文化特质的大凉山戏剧节、主打前卫艺术和城市居民度假选择的阿那亚戏剧节,它们入围的戏剧剧目也逐步显现出当地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戏剧与文旅产业互为主体,二者在潜移默化中融合共生。
沉浸式 城市文化的新突破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在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旅游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选项,游客进入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这两个‘日常化’必然导致旅游消费需求从美丽风景转向美好生活。以演艺为代表的文化娱乐是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时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各大旅游景区成功的戏剧融合实践,促使城市的文旅开发将目光投向戏剧。但要让戏剧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成为全新的生活方式,进而辐射到旅游产业,戏剧与城市文化之间的融合需要不断上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孔德罡观察发现,近年来,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沉浸式”戏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上海乃至全国戏剧和旅游产业中的一个经典案例,今年4月,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作品《麦克白》的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迎来了在上海驻场的第1600场纪念演出,无数新老观众从全国慕名重回剧场,其中,来自其他省市的观众比例自2022年的30%逐步攀升至58%。“结合城市特征开发的沉浸式演出一方面,能够吸引本地青年人,另一方面也打开了以新形式来推广城市文化特色的创意图景。”
一如王潮歌所说:“我希望打破过去对于剧场的界限,当观众走进戏剧幻城的一瞬间,戏剧已经开始,当观众走出幻城后,戏剧尚未结束,它将在每个人心里继续上演。”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