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6月29日

可能真的高,但一定不冷

印象·西湖

又见敦煌

只有峨眉山·戏剧幻城

记者:戏剧在与文旅产业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自我进化,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娱乐选择丰富的新时代,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原因何在?

樊明君:古今中外,无论是东西方的任何剧种,都在剧场构建出一种现场感、仪式感和沉浸感。当下,戏剧正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为文旅产业增光添彩。在接触戏剧之前,人们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认为戏剧古典、高冷、小众,不会被普通人接受。戏剧节使这种成见不攻自破。比如过去只有在明星演唱会出现的“抢票攻略”等火爆词语,现在却与戏剧节有了深度关联。来自乌镇戏剧节官方数据统计,10年来,超1万场古镇嘉年华表演拉近了戏剧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上百万名观众共同见证了乌镇戏剧节的成长,这足以表明,戏剧可能真的“高”,但一定不“冷”。尽管新技术媒介为年轻人提供了诸如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多种文化娱乐选择,但戏剧一样为消费者所追捧。

随着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与观演需求的变化,戏剧演出形式不断翻新变化,戏剧人在守护戏剧初心的基础上对戏剧进行迭代升级尝试,但戏剧独特审美功用和独有文化品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戏剧之美却是始终如一,没有被改变。戏剧透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动人心弦的情感、与人共鸣的人物和发人深省的思想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用浓郁深情的地域特色和独特唯美的歌舞表演,讲好一个个中国故事,传承弘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戏剧艺术在文旅产业发展中以旺盛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记者: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已约定十月,后起之秀阿那亚戏剧节在这个端午假期也以更加开放、多元、丰富的面貌,与天南海北的朋友们再次相见,迎来第五届的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也将在岁末如期归来。近年来,一系列文旅新业态的诞生,让观众意识到,看戏可以成为旅游的目的和方式。在您看来,如何充分发挥戏剧的力量,赋予文旅体验更多内涵呢?

樊明君:以“戏”提升文化含量,以“旅”带动更多观众。这一以文化为核心的策略,未来更将是国内文旅发展的大势,其中有文旅市场和消费需求的自发变化,也有国家在文化旅游发展上的政策引导。

这些年,人们已对《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又见敦煌》《只有峨眉山》等文旅项目非常熟悉,它们不仅拓宽、刷新了传统戏剧的外延、演出场域、观演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带给游客更多的文化感受和思考,给旅游消费注入文化内涵。

当以文促旅成为主流,众多旅游目的地都希望充分展示地方文化,但目前却有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古镇老街、名人故居甚至博物馆、文化遗址也还是停留在参观的层面。如何讲好文化故事?关键是手段方式。目前而言,戏剧,的确是讲故事的好方式。戏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将地方文化的精神根植在戏剧之中,通过这些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独具审美价值的舞台艺术产品,将游客带入文化场景之中。游客不再是简单的观赏,而是去发现和探索文旅融合下的城市与乡村风情,这就拓展了旅游的内涵,赋予旅游者独特的文化体验。

同时,戏剧的介入不仅为目的地注入新的人流,也更容易形成聚合效应,吸引大量青年创作群体、社团等入驻,打造艺术馆、美术馆等文化群落,形成一个城市文化的聚合体。充分发挥戏剧的力量,将为文旅目的地提供新的活力与发展方向。

记者:打开“戏剧+”的产业增值能力,正在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文旅从业者、戏剧创作者如何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天府故事,让海内外游客被文旅演艺“种草”?能不能谈谈您的观察和建议。

樊明君: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大趋势下,各级政府推动“戏剧+”“旅游+”更为迫切,相关扶持计划力度也更大。借助大运会之东风,成都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借力政策环境和发展大势,一方面将中华文化元素、中华美学精神与现代传播手段、节目形态相融合,用心打磨原创精品;另一方面,也可以联手影视产业、数字科技等共同发展,进行例如影视人才培训、旅游影视剧本孵化、文旅数字科技研发等等产业联合发展,构建区域联动,让项目不但是一个文旅消费产品,更是一个业态跨界交流的平台空间。我相信文旅从业者、戏剧创作者将大有作为。

首先,戏剧如何与文旅板块、各类实体空间场景深入融合,需要打破维度的新思路。比如,以戏剧为内核,小到一间餐厅、一栋商厦,大到整个文化园区、文旅小镇,都可以成为演出现场。各类演出新空间、多业态融合的演艺新场景拓宽了市场,将文化演艺对文旅消费的带动效应发挥至最大,赋能城市发展。

其次,新的消费市场已经诞生,高质量的产品供应亟须跟上。对今天的戏剧创作者而言,单纯坐在剧院里、站在舞台上,已经无法与时代同步。当下的文旅戏剧体量虽然逐年增加,但精品项目依旧稀缺,演出质量可以用良莠不齐来评价。文旅戏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应加大挖掘力度,在呈现形式和文化上有独特性,但核心情感一定是与时代奋进的脚步同频共振。

当然,戏剧艺术本身就具有先锋性,文旅目的地的戏剧就更应如此,融合一切可融合的元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多媒体数字科技被广泛采用,戏剧的参与式互动、行进式体验将更多元。以演艺解密、游戏互动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对在地文化的好奇心,唯有如此,才能让观众常刷常新。

(樊明君:剧评家、四川省川剧院创编室主任)

--> 2023-06-29 1 1 成都日报 c116844.html 1 可能真的高,但一定不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