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19日召开的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指出,四川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必须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建设服务国家全局、体现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发展高等教育有着密切联系,新型工业化也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及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产教融合则是衡量高等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呈现出哪些特点?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原因何在?如何结合成都城市发展需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本期《锦观智库》带着问题采访应用型本科高校成都工业学院,聆听对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一些看法。
精彩观点
①
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是建设教育强国、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的有效举措,关系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②
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性不一致,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精准适用企业,校企合作逐渐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
③
应用型本科、职业学院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其关键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完成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呈现出哪些特点?
锦观智库:前不久,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
那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处于怎样的状态?呈现出了哪些特点?
成都工业学院:高等教育产教融合是建设教育强国、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的有效举措,关系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着大国竞争主动权,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产教融合形式不断迭代更新,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处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教资源集成程度和汇聚程度不断提高、产教融合参与主体不断多元的状态。
一是产教融合的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日臻完善。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继出台或者修订了多部针对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文件,例如,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和产教融合的重要作用。在上述强有力的法律、政策与制度保障下,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国家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成效日益凸显。
二是政企行校协同参与,校企融合越来越体系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直是应用型高校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等多种组织形式。校企合作从“校办工厂、以厂养校”模式开始,升级为以学科专业为主体,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升级到政府主导、产业协同、校企互融。校企合作从形式上、主体上、模式上、体制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从点到面再到体、从内到外再到融的三级跳跃式升级,校企融合体系更加立体化、系统化。
三是组织形式上更强调多方协同创新,多元办学。伴随地方政府作用的不断强化、产教融合组织形式的迭代更新,产教融合的边界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及职业院校提质增效、增值赋能的路径越发清晰,追求“1+1>2”的聚合效应变得越发明显;主体作用上更强调企业侧需求,越发重视企业的利益诉求和积极性调动,越发重视产教融合对产业发展、行业进步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
产教融合“合而不深”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锦观智库:近年来,我国将高等教育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及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重点。但产教融合仍存在“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别遇到了哪些难题?
成都工业学院:企业与高校分属两大不同的社会系统,它们的价值取向、运行机制迥异,导致了产教融合面临诸多问题,融合实践成效不佳。
首先,企业与地方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产教融合的认识不同。地方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认为产教融合是国家战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企业自然会积极参与;而企业则认为,产教融合仅仅是引导并非必须,从企业角度看,校企融合的目的主要是解决人力需求问题,以及以项目制形式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因此校企融合处于浅层次,缺乏实质性、全过程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
其次,企业与地方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参与产教融合的核心利益不同。学校核心利益是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追求长期回报,本质属性是“公益属性”。企业核心利益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本质属性是“利益属性”。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是学校热度高,企业不积极,故合作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共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还有,企业与地方职业学院、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运行机制不同。学校遵循《高等教育法》等法律,通过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以培养人才为基本职能。产业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主导,遵守《公司法》等法律。产教融合的机制单一,资源供给及支持平台不足,育人的资源、内容、途径分散,导致产教融合普遍存在碎片化现象。
总之,由于产教融合涉及多主体,参与动力强弱各异。一方面,以生产能力为核心的企业追求可持续化发展,其重心在于追求利润增长,这决定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带有一定的利益诉求,在校企合作初期,企业愿意为人才培养投入实验设备、人员培训等成本,但人才共育需要长期投入,校企人才共育面临人财物无法持续的问题,合作停留在协议层面或人才需求层面的表层。
另一方面,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性不一致,企业未能深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一定精准适用企业,校企合作逐渐出现“校热企冷”的局面。另外,产教融合性企业认定要求高,当前只有国家级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对不满足该标准的广大中小型企业,是产教融合工作的主力军,但产教融合的政策和激励措施没有标准,导致企业的动力明显不足。
怎样结合城市发展需要推进产教融合?
锦观智库:职业教育作为同普通教育并行的另外一条人才培养轨道,对城市的产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就成都而言,我们要结合这座城市发展的需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在这方面有哪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在人才培养上,您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地方职业院校下一步如何去适应市场、企业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成都工业学院:2023年4月,《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正式印发,成都着力布局构建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成都迈向高质量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地方职业院校是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关键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完成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
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把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结构的要求也不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更加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阶段、行业的发展程度,突出地方特色。
以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创新。实施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模块化课程改革,把握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迫切需求,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形成层层递进、相互支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高校标准。
以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把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比如,提高学生适应四川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良好心理意识,毕业生就业后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较快地适应不同的行业环境和职业环境。
以成都工业学院为例,学院将结合产教融合的具体实践,围绕“产业+科技+教育+人才”的发展模式,明任务、提要求、敢创新、扛责任、强激励、重实效,强化优势特色的持续培育,努力培养企业、城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是主动找到各主体利益的平衡点,持续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动力和积极性,其中人才是校企利益重要的连接点。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和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各自的需要,让学校和企业均能从中获得利益。
二是动态调整设置学科专业,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目标。
三是做好“以需求为导向”这篇文章,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产业发展。特别要基于成都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做好新时代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