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以来,重庆市17个区县的136个雨量站达大暴雨
■其中万州区长滩镇出现特大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当地加快推进灾害险情处置,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7月5日凌晨,国家防总派出由应急管理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王道席带队的工作组赴重庆万州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记者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了解到,截至7月5日7时,当地新一轮强降雨已造成15人死亡、4人失踪,13万余人受灾。7月3日以来,重庆市大部地区出现阵雨或雷雨,强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地区,巴南区、潼南区、合川区等17个区县的136个雨量站达大暴雨。其中万州区长滩镇出现特大暴雨,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截至7月5日7时,此次强降雨导致万州、涪陵、巴南、长寿、江津、南川、万盛、綦江、梁平、开州、武隆、城口、丰都、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等19个区县303个乡镇(街道)遭受洪涝、地质灾害,造成134060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因灾失踪4人,另有7500余公顷农作物受灾,212间房屋倒塌。根据灾情发展情况,重庆市应急总指挥部办公室将救助应急响应升级为Ⅲ级,并紧急向万州区调拨帐篷、折叠床、应急灯、毛巾被等应急救灾物资2900余件。当地正加快推进各类灾害险情处置,及时对受损区域场所、市政设施、民生设施、建构筑物等开展应急处置,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条件形成
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的出现
世界气象组织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这可能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和气候模式的出现。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新闻稿中说,厄尔尼诺的出现将大大增加打破气温纪录的可能性,在世界许多地方和海洋中也可能会引发极端高温。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厄尔尼诺出现,目的是动员各国做好预警,提前应对,以减轻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影响。
上月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发布警报说,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出现,预计持续到冬季,可能会发展为中度厄尔尼诺现象或强厄尔尼诺现象。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更新说,结合世界多地的模型预测和专家评估意见,2023年7月到9月间出现厄尔尼诺事件并持续到年底的可能性为90%,且“至少为中等强度”。
世界气象组织今年5月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受温室气体排放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23年至2027年这5年内至少有一年会打破2016年创下的高温纪录,这一概率达到98%。
按世界气象组织说法,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
地球表面平均气温首超17摄氏度
初步数据显示7月3日为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一天
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数据显示,7月3日是有相关数据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天,地球表面平均气温首次超过17摄氏度,达到17.01摄氏度。不过依照法新社说法,这一数据尚未被其他机构证实。
据路透社报道,这天全球平均气温刷新了2016年8月14日和2022年7月24日共同创下的16.92摄氏度的最高纪录。如此高温与世界多地遭遇热浪有关,比如,美国南部最近几周持续受高温炙烤;在北非,局地最高气温接近50摄氏度。即使是目前处于冬季的南极洲也出现了反常高温——位于南极洲阿根廷群岛的一座科考站最近录得8.7摄氏度的当地气温,打破了7月份最高纪录。
据法新社报道,一年中全球的日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上下至略低于17摄氏度之间波动。1979年至2000年期间,7月初的全球平均气温为16.2摄氏度,随后全球平均气温通常持续上升,直到7月底或8月初。
对于7月3日的全球平均气温数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气候专家弗里德里克·奥托认为,这是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提出的严重警告。
依照科学家分析,如此高温是气候变化和今年再度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国独立气温监测组织“伯克利地球”的科学家齐克·豪斯法瑟说:“不幸的是,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厄尔尼诺事件将温度推至新高,这有望成为今年一系列新纪录中的第一个。”
本组文图据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闻名词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气候模式,一般每2至7年发生一次,通常持续9至12个月。它与热带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洋表面温度变暖有关,影响太平洋周边地区的洋流和气流,进而给各地天气带来变化,通常干旱少雨的地区可能发生洪涝,而某些多雨的地区可能出现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