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在发生着巨变,如同往溶液里滴入一滴试剂,剧烈的化学反应升腾而起。科技便是这滴试剂,搅动着发展格局。在这场巨变中,如果没有掌握科技,必将变成落后的一方。
医科与工科的融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瞩目过,在医工融合上的布局决定着一家医疗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昭示着医院的综合实力。布局早、起步早,意味着医院超前的眼光和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早在2014年便与西南交通大学展开合作,成为西南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除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近两年双方合作步入深水区,携手在心血管、普外、消化、神内等10余个领域开展医工融合,破解“卡脖子工程”给医疗发展带来的掣肘,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科技变革带来的健康利好。
市三医院是成都市属医疗机构中开展医工融合最早、项目最多的医院,他们具体在做些什么?解决哪些临床遇到的问题?能给广大病患带来怎样的改变?近日,记者走进该院寻找答案。
院校合作10年
共同步入健康新赛道
信息、生物、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影像……一系列前沿工程技术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作为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我们不能做科技发展的旁观者,应该充当开拓者、创造者、发现者,带着临床发现的问题努力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在一次医院会议上,市三医院党委书记徐俊波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其时,“卡脖子工程”已成为大众瞩目焦点,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基础科学上开始发力,致力于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产品。
市三医院开启医工融合具有便利性。2014年,该院与西南交通大学开启合作,成为西南交通大学临床医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与此同时,西南交大成立医学院。双方的合作基于教学和科研,共同指导和培养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为此,市三医院在全院遴选了64名优秀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从2016年开始招生以来,已经培养了儿科、产科、内科、外科等多个专业111名研究生,另外还有博士在读。
培养人才的同时,多项科研也同时推进。2017年,副院长李暄与西南交大计算机学院深度合作,成功申报四川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019年,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专家徐俊波牵头的心内科项目与西南交大力学、磁学专家合作成功申报成都市科技局科研课题;2019年,神经内科专家高励与天府新区西南交通大学研究院合作成功申报成都市科技局重大项目;2020年,市三医院与西南交大教授联合申报并获批13项医工结合项目……
时间来到2023年,市三医院与西南交大的医工融合再次大力度推进,一系列会带来深刻变革的研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将逐步使用到临床,造福每一位患者。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
用“医工结合”解决它
在收治众多疑难危重症患者的大型三甲医院,医生时常会遇到很多难以克服的难题,比如药物无法抵达治疗部位、医疗器械无法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等……“作为医生,虽然看到了问题,却没办法从本专业上去找到解决办法,这时候医工结合就会起到关键作用。”市三医院副院长李暄说。
身为心血管专家,党委书记徐俊波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心衰病人到终末期,心脏功能不行了,能够解决的方式很少,而心脏移植的难度更大,虽然“再同步化治疗”(CR)能够改善心衰,但它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因为局限性,对30%的患者没有用。他说,左心辅助装置几乎被国外垄断,国内可用产品非常少,“我们急需一种新产品来实现对心衰患者的救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高难的问题。”
普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专家刘雁军从2011年开始在川内较早实施减重手术,如今肥胖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减重代谢手术量连续两年全国排名前列。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中国的成人中已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而肥胖会对健康产生巨大危害。疾病谱的变迁让他和团队开始思考:在已知的肥胖致病因素以外,还被哪些因素左右着?能否弄清肥胖与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关键发病机制,从更早期控制或者逆转肥胖,不让肥胖进展到必须做减重手术的阶段,成为了团队的使命。一系列问题提出来后,他们希望通过与西南交大合作建立医工结合实验室,去一一探寻答案。
消化内科团队在临床中同样遇到棘手难题。消化系统的早癌因肉眼难以识别很容易漏掉,而人工智能的兴起可以提高诊断率,“但作为辅助诊断手段,我们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对人工智能进行培养,提升它的识别率,医学+信息就是最好的手段。”
神经内科团队在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则是药物无法突破卒中病人大脑屏障。专家说,在脑卒中患者群体当中,80%是缺血性卒中,而在溶栓过程中,因为大脑本身具备的屏蔽功能让药物无法有效突破脑屏障进入大脑,难以达到应有的疗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研究出更好的分子材料,让药物成功进入大脑。
每个医疗专业几乎都会有类似遭遇,临床专家们亟待与工学专家携手配合化解难题,让患者得到快速、精准、有效的救治。
记者从市三医院提供的名单上看到,该院和西南交大共同申报获批的多项医工结合项目中,涉及心血管、呼吸、儿科、普外、检验、神内、肾内等多个专业。
强大的科学家团队
向“卡脖子工程”发起挑战
为了顺利推进这些医工结合项目,市三医院和西南交大都配备了实力很强的团队。
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病专家徐俊波领衔的医工结合项目名称叫“心室外机械辅助的生物力学及血流动力原理”,该项目是2021年医院和西南交大合作申报的三个校内医工结合培育项目之一,其最终目标是要研究出一款安置在胸腔内的心脏辅助装置,用以改善心衰问题并最大限度避免出现脑梗等并发症。该团队成员黄刚是留德归来的博士,他告诉记者,这项研究致力于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为此双方派出了实力强劲的专家组建为一个研究团队,涉及临床医学、材料学、电磁学和工程学。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密切配合,目前已申报17项国家专利,授权4项发明专利和7项实用新型专利。但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向“卡脖子工程”发起的一项挑战,估计还需要好几年才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研发团队会定期集体开会,除了汇报进展,还各自报告遇到的困难,便于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除了集体会,小型的碰头会随时都在开,研发因而进展较为顺利。”
极具开创性的项目
有望运用到临床救治
西南交大与市三医院的医工结合项目大致可以分为“医学+材料”“医学+信息”以及合作建设实验室等。
医院方由消化内科主任孙晓滨领衔的医工结合项目属于“医学+信息”,它是与西南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合作的超声内镜项目。科研团队通过大量临床数据如图片、文字、病历等信息,对人工智能进行不断“培训”,从而提升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识别率。他告诉记者,研究团队有望在今年内把黏膜下肿块的验证做完,而对胰腺早癌的精准识别预计今年内可以把方法建立起来。
神经内科与西南交大医学院的医工结合项目,是致力于找到一种包裹药物的新材料,让药物能够突破大脑屏障,保持足够的浓度以化解掉堵塞脑血管的栓子,挽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于水火。神经内科主任柳华称,这项研究预计需要3年时间,目前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了解到,除了医工结合项目,著名减重专家、普外科主任刘雁军团队与西南交大共建“肥胖与代谢医工结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属于基础研究实验室,将引进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主要针对肥胖与代谢性疾病,去探寻肥胖发生、发展成因,“依托扎实的基础研究,我们将去寻找到治疗新方案和治疗新手段,用无创手段解决当下大众关注的肥胖问题。”
作为市级公立医院排头兵,市三医院在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每个员工都没有做旁观者,“只有积极去参与解决‘卡脖子工程’难题、把握新赛道机遇,才能更加彰显高质量发展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期待。”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供图 市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