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良好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既能集聚更多创新资源,也能提升创新活动效率。以硅谷为代表的国际创新实践,以深圳、天津和杭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国内创新实践,无不证实着营造创新生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载人航天、超级计算、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到新一代移动通信、电动汽车、生物技术等创新成果的加速应用,事实充分说明,创新生态的加速构建,既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也有利于创新主体的高效联动、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
打造更好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创新环境持续改善。但也要看到,对比国内先发地区,成都鼓励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氛围还不浓厚,智能化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仍需加强。
找准问题才能突破瓶颈,攻坚克难才能推动发展。成都不缺创新主体、不缺科技平台、不缺科技成果,要加强的是各类创新主体的联动集成,融合发展。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聚焦体制机制、政务服务、市场环境、社会氛围、开放生态等进行重点部署,就是要着力解决创新生态“有而不优、全而不精”难题,全面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
坚定系统思维,坚持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关键抓手,努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力打造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服务创新的政务环境、保护创新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合作创新的开放环境,努力让全社会创新源泉持续涌流。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很大程度上是科技与企业的结合,是先进理论、共性技术和企业产品的结合。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创造的主体,需要帮一把、扶一下,只有服务环境搞好了,创新企业人才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企业获得感为标尺,实行“首问服务”责任制,提质“12345”亲清在线服务平台,提高线下“一窗综办”和线上“一网通办”水平,推动政府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努力营造敢投、敢干、敢首创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最大限度用好创新资源,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要素融通汇聚、创新成果共享的新生态、新格局,让我们始终与创新结伴而行,汇聚形成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以创新促发展、开新局、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