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勉励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并对江苏提出四点“新”希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与“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是其中之二。
开局之年的数次地方考察之行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寄语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鼓励陕西,“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实现追赶超越;指引内蒙古,“构建体现内蒙古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各地抓住“关键”、夯实“基础”,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展现新作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刚刚过去的7月第一周,国内诸多省市密集部署、动作不断,持续做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引擎。
发挥比较优势“锻长板”,迈向更高发展目标。
7月4日,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在讲话中指出,北京“将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同一时间,北京重磅发布“数据要素20条”,力争到2030年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2000亿元。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如期而至,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开幕式致辞时说,将“努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7月4日举行的十二届上海市委三次全会,也同样明确“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已成为北京最活跃的增长新动能,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新征程上,两地分别瞄准“标杆”“高地”的目标,既是着眼“更上一层楼”,在领先赛道上持续深耕、发挥优势;也是放眼全球,在更大范围内持续提升产业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激活更强动能潜力。
7月5日,浙江举行全省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邀请全省近三分之一的平台企业参会,并出台全国首个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7月3日,成都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举行,全会立足实际、高屋建瓴地对成都如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浙江是平台经济大省,但当前平台企业对长期发展信心不足,投资意愿有所下降,浙江平台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成都是国家科技重镇、创新基础较好,但产业长期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科技和产业“两张皮”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痛点堵点。不回避矛盾、不逃避困难,浙江、成都以问题为导向拿出应对之策,一个拿出善意与诚意,提振平台企业发展信心;一个围绕目标任务,明确一系列“实招”与“打法”。
坚持统筹兼顾“两手抓”,构筑更大竞争优势。
7月4日,广东举行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作为高层次政企协商平台,这次座谈会围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听诉求、问意见,持续激发广东产业新动能、新活力。
同一天,中国-东盟新兴产业论坛在深圳举行,共建创新生态系统,共谋新兴产业先机。7月8日,中国材料大会2022-2023在深圳开幕,超1.9万名材料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代表参会。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传统产业在广东制造业构成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广东也是中国新材料三大产业集聚地之一,深圳坚持把新材料作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的重点来抓。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既是立足当下、也是放眼未来,对深圳乃至广东而言,“两手抓”更要“两手硬”。
科技自立自强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绝非个别一省一市之事,也不是所有省市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各地而言,如何着眼全国大局、立足自身实际、明确主攻方向,扬优势锻长板、找差距补短板,既是对观大局、明大势能力的考验,更检验着强担当、抓落实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