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国友经营着瓦房镇振林村唯一一家小卖部,为了节约进货成本,他选择绕道去白城市进货,每周3~5次。
“虽然我们离洮南市更近,但是白城是地级市,进货价低,所以哪怕绕点路,我也去白城进货。”岳国友说。从振林村到白城,他会走镇西桥过河。
“我们这到镇西桥路程将近35公里,再绕到白城市,单程多走70公里,每次进货多走140公里。”岳国友说的“多走140公里”,是和黄德义的浮桥拆除前对比,从“走直线”到绕行,让他多出一笔开支。“按我的货车每公里1块钱油钱,每周我要在路上多花500~700块钱。”
黄德义当年架桥用的铁皮船有几只扔在村里的空地上,船体规格有8米长、3米宽和8米长、1.5米宽两种,钢板约有5毫米厚。“当年焊这些船,每条花1万元左右,13条船就是13万多元。”按照黄德义的说法,焊船、搭桥的钱自己拿了大半,其余是亲戚筹款及部分贷款。因为修桥有很多人参与,便安排大家轮流去桥上收费,收费标准并无硬性规定,很多附近的村民过桥也不用付费。
记者行走于振林村半日,村道上鲜少有村民走动。岳国友的祖父曾是振林村的屯长,他说,振林村人口最多的时候达100多户,现在只剩20户左右常住居民,留守的村民大多在本村务农。
“去白城近”,几乎是现在振林村村民对桥的最大渴望。
本组文图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