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昌
诸葛亮治理下的成都,“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丰功伟绩烙在蜀地人民心中。有关诸葛亮的传说和遗迹很多,除了武侯祠、锦里这些著名的三国文化圣地,在繁华的成都市区也有着很多三国遗迹,隐藏着丰富的孔明故事。
清水河畔乘烟观
清水河是成都城区6条主要的干河之一,在城区河段长约6.8公里。清水河由都江堰走马河支系演变而来,可以看作走马河的延续。进入成都城区西部,清水河在二环路西段龙爪堰处,分为干河、浣花溪、肖家河三条支流。
诸葛亮的遗迹在清水河畔的机投桥有多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载:“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所筑“高台”,就是当年诸葛亮的读书台,宋代其遗迹尚存。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读书台在(成都)县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
又有宋魏了翁《鹤山集》载:“观西偏为诸葛忠武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开保五年,章公琼改为观,奉命乘烟。乘烟云者,谓侯女于此乎轻举也。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重和元年始易乘烟为朝真。”另据民国《华阳县志》载:“杜光庭《录异记》:‘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尺,往往游于井上,或去鱼,水必腾涌,相传以为其井有龙矣。’后来井废,井水溢出为池,当地人称龙池。”龙池就在机投桥西。
历史上,不少地方都建过武侯祠,总计不下数十座。“孔明初亡,百姓遇节塑,各私祭于道上。”西晋后,清水河畔诸葛亮故居因“祠祀不绝”建起武侯祠,这应该是在成都最早兴建的武侯祠之一。明曹学佺在《蜀中广记》载:“昭烈庙西偏少南,又有别庙,忠武侯在焉。”
唐代皇室信奉道教,据资料载清水河边道观分布有多处,道家把诸葛亮列为道教中人物。北宋时候更信奉道教,所以将清水河机投桥畔建立的武侯祠改为乘烟观。
传说诸葛亮有个女儿,在乘烟观居住修炼得道后,成为神仙乘烟而去,因此这个道观取名为乘烟观。乘烟观是祭祀诸葛女子的祠庙,当时这个道观建筑宏大,有藏经阁、仙祠、云堂、大殿、配殿、茶寮、方丈之室等。其左边是圣母殿,右边是乘烟女之祠。直到宋代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乘烟观还有房屋150多间,观的左边是原武侯祠,右边是原诸葛亮的读书台,可见此道观规模仍然很大。一直到南宋末年,因为蒙古骑兵入蜀,这座规模宏大的乘烟观被毁于战乱之中。
万里之行始于此
万里桥原名笃泉桥,因桥南有笃泉,所以称为笃泉桥。而万里桥得名见于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蜀使费祎使吴,诸葛亮送之,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为名”。蜀汉以后,才改称为万里桥。还有一说是诸葛亮送东吴使臣张温返回建业时,在桥头对张说:“此水下至扬州万里。”万里桥得名,至今已近1800年。
万里桥原为石墩木板桥,为当时成都地理标志建筑。宋乾德年间改建为石拱五孔廊桥,桥上建有木廊房屋、桥体平直宽大。当时万里桥是成都府河(郫江)、锦江(检江)上最大的一座桥梁,万里廊桥横跨在锦江最宽的河面上,像一条美丽的彩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宋时所建万里桥到明末已经破旧不堪了,直到清顺治三年(1646年)万里桥被毁于战火。直到清康熙五年(1666年),才由巡抚张德地按旧貌重修为五孔石墩木廊平桥,桥面上建有房屋覆盖桥体,廊桥门楼上题有“武侯饯费祎处”,桥头仍立高大石碑书“万里桥”。据资料载,万里桥在清代曾先后于顺治、康熙、乾隆、光绪、宣统年间五次修葺、重建成为成都历史上著名桥梁。
清康熙五十年(1786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将原石墩五洞木廊桥改建为石拱桥,重新建成七孔石拱大桥,长10丈、宽1丈5尺、高3丈,造型古朴大方、庄重典雅、桥面宽阔。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拓宽道路,同时对万里桥再行改建,加长桥的引道,成为七孔石桥,桥长20余丈,宽3丈,相隔为三厢,桥面正中与两侧铺有灌县所产的青石板,并重建石护栏。宣统元年竣工后,可通车马,两厢行人,桥头北立有丈高的石碑,碑上镌刻有“万里古桥”四个大字。
万里桥上下沿河两岸是历代成都通往嘉州(乐山),经宜宾,下重庆入长江到江南的水陆码头和繁华的商贸地。2000年来,万里桥是成都连接川东、川南的起点。从唐代张籍“万里桥边多酒家,不知客向何处宿”的诗句中,不难想象,当年桥上一派繁荣景象。
甘泉清澈诸葛井
诸葛井是成都著名的水井之一。
诸葛井原在东锦江街上,北糠市街小学内。东锦江街在大慈寺西南面,红星路段原打金街东,街不长只有220米,宽约4米,街面狭窄。东锦江街是条古街,早在明代就有,清代为区别城西的锦江街(今蜀华街),故改名为东锦江街。成都人往往习惯把东锦江街叫成诸葛井街,因为在街北侧有一双眼井,传说三国蜀汉时期由诸葛亮率兵所凿,故名诸葛井,诸葛井水质清澈如甘泉终年不断。
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居民在井侧兴建诸葛井祠,祠内还有诸葛亮等人的塑像。诸葛井石井栏后,墙上嵌有清代名士黄云鹄联语:“三分鼎,一个臣,标芒风流,如先生方不愧后世;陌上桑,庙前柏,萧条异代,犹此井惟及见古人。”传说诸葛井的井水可通锦江,故又称锦江街。
明人杨名《诸葛亮井祠记》载:“成都诸葛井,其制与他井不同,大约中虚方丈、深二丈、口径尺许,精工坚固,非俗工所能为,以创自诸葛忠武侯,故托之名。”这些文字记述了当年诸葛孔明为成都百姓寻找地下水脉,选址凿井的史实。
东锦江街北边街沿上的诸葛井,造型奇特、立有石栏,井台选用一整块青城山大青石板砌成,八角形井台雕刻有八卦等图案,离地面高约一尺。单井双眼,也就是两个井口,每个井口径均不足两尺,诸葛井上窄下宽约两丈深。诸葛井更显幽深坚固,虽虚悬空嵌竟不坠下,造作之精可见一斑。
除了乘烟观、万里桥、诸葛井之外,隐于市区的诸葛遗迹还有点将台、九里堤等。东风大桥以东的点将台街,相传有诸葛亮当年练兵时所用的点将台;正府街,相传有诸葛亮的观星台,刘备、诸葛亮的办公场所据传也在附近;九里堤是三国时的水利工程,由诸葛亮主持修建堤坝,后经宋代成都知府重修,因堤坝长约九里,故称九里堤。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