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7月11日

资源禀赋约束下如何提升一座超大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市政协常委会开展“城市资源禀赋约束视角下成都市人口承载力”专题协商

2022年,成都市常住人口2126.8万人,成为全国第四个超过2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在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即在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相互匹配,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事关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如何破解资源约束瓶颈,成为各大城市的关注焦点。

7月6日,市政协第十六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8位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与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中储粮成都分公司等省、市22个相关部门和单位代表围坐在一起,就“城市资源禀赋约束视角下成都市人口承载力”课题开展专题协商,进行互动交流。

市政协围绕该课题选定7个重点方面,按照“1+7”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即1个主报告、7个分报告),围绕与人口承载力密切相关的水资源、大气、交通、能源、粮食等因素,以及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空间分布等方面开展调研,针对成都资源环境禀赋现状,结合成都发展规划,仔细研判制约未来成都市人口承载力的突出短板和瓶颈,形成了8篇专题调研报告。

统筹考虑常住人口的存量与增量

推进人才要素精准聚集与有效沉淀

“成都人口老龄化呈现低龄格局,即60-69岁之间为53.81%,从事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常住人口占44.46%,受高等教育的常住人口占比29.50%,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于常住人口。”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人口研究所所长杨帆抛出了几组数据,阐述职业结构与产业发展规划有待协同,比如简阳市、金堂县和东部新区制造业从业人员素质低,无法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人口素质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他建议,推进人才要素精准聚集与有效沉淀,一方面加强宏观政策引导,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服务配套。

这一观点与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杨成钢不谋而合。杨成钢提出,高素质人口更多分布在五城区,城市新区人口协同发展不足,各区域适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差距较大,区域经济增长受限于人力资本不足。“人口分布不均衡,需要差异化应对策略。”杨成钢建议,强化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 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强化城市新区牵引带动,巩固郊区新城战略支撑。要统筹考虑常住人口的存量与增量,推动实行按需配置的菜单式公共服务配置模式。

探索减污与降碳协同

多途径培育售电市场主体

“全市供水来源单一,超过80%的供水来源于岷江水系的引入水, 而岷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超过河流的承载能力。”经过长时间调研,市政协委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邓国营分析,近年来,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较大,但还相对欠缺“智慧化”;同时,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极端情况下抵御风险能力不足。“比如新能源的总装机规模仅0.25万千瓦。”邓国营认为,创新策源能力不足和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都是资源瓶颈的原因之一。他建议,要建立园区、社区的碳排放清单,探索减污与降碳协同。工业上应提高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准入门槛,发展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氢能、新型储能等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随着成都城市范围的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提高成都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刻不容缓。调研组围绕成都水资源现状、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根据2035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71.7亿立方米和规划人口计算,规划人均用水总量293立方米/年,处于省内较低水平,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相比,总量还存在2.8亿立方米的需求缺口。”课题组成员、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刘琴认为,成都存在供水水量和水质安全风险,提出要“拓展水资源供应渠道、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优化蓝网水环境效用、保障区域供水水质”等措施。

市政协常委、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谢凌志认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煤炭将作为调峰和应急保障的能源,其储备量会有一定增长,但由于整体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推进和极端事件,实际消费量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从电力、油品及天然气供应方面来看,也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全市能源对外依存度为93%,预计到2035年仍将超过83%。”谢凌志说,建议还原能源商品属性,将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纳入全市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体系,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多途径培育售电市场主体,提升区域电网互通互济能力的同时,加快省内水、风、光资源开发,加强本地电源建设,打造多元能源供给格局。

加快天府粮仓和产业园区建设

强化轨道交通骨架功能

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运民生的战略保障。“总体来说, 成都市目前的粮食生产总量可以满足全市口粮需求。但长期以来,我市粮食需求总量上对外地粮源有一定依赖性。”市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郑顺林坦言,比如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种粮比较效益较低,土地产出率有限,粮食流通率还有待提高,供应支撑体系需进一步健全。对此,他建议,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积极争取国家、四川省合理确定我市新一轮规划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支持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发展。同时,搭建多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加快种业创新和转化,加快天府粮仓和产业园区建设,优化粮食仓储和流通布局。

近年来,成都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有较大提升,大气污染综合指数的6项指标也呈下降趋势。市政协常委、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赵锐认为,城市快速发展的增量,将进一步增大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压力。原因在于成都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大气污染物排放体量大、结构性污染因素依然突出,且防治欠缺“智慧化”。他建议,强化污染源分类治理,对交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聚焦智慧和科技治理,评估碳源碳汇平衡关系,挖掘低碳标识潜力。

在市政协委员、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尚英看来,交通容量的大小对人口承载能力至关重要。“目前, 成都市中心城区日均出行总量为3400万人次,人均出行次数2.54次/日,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9分钟。”谢尚英分析,成都的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轨道交通线网覆盖不均衡,公交线网供给与客流需求匹配度不高,智慧交通辅助决策能力尚待提升。她建议,强化轨道交通骨架功能,积极开展中环铁路研究工作,做优体现差异的常规公交网络,织密多元开放慢行网络,引导适铁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以5年为周期的交通出行调查研究,动态追踪居民出行方式、出行频次、出行OD等交通出行特征,为研究和分析超大城市交通特征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霞

--> 2023-07-11 李霞 ——市政协常委会开展“城市资源禀赋约束视角下成都市人口承载力”专题协商 1 1 成都日报 c117362.html 1 资源禀赋约束下如何提升一座超大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