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7月12日

以良好科创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当前,创新活动日益从线性、体系范式演进为生态系统范式,呈现出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实践充分表明,良好环境是滋养创新创业的丰厚沃土,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成都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演进和全球分工调整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必须把营造一流科技创新生态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破除制度性瓶颈

高标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对于激发活力、稳定预期具有重要引导性作用。近年来,成都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先后制定出台并迭代升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都十条”“人才新政3.0版本”“营商环境5.0版本”等一系列政策,初步形成了富有成都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政策体系,充分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高精尖人才引进使用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应当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以思想理念的新变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发展路径的新突破,努力在创新发展中实现更大作为。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同向发力,加快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方位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要完善创新决策机制,优化完善“非共识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健全科技情报收集研究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出题、揭榜挂帅、成果共享”协同创新模式,积极构建政产学研用投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熟化平台。完善权益分配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鼓励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容错纠错评价办法,健全科技人员澄清保护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完善创新服务制度,包容审慎监管新产业新业态,落实首台 (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支持政策,促进创新成果与产业链供应链无缝衔接。

强化全要素保障

高效率促进科技创新供需适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科技工作者比喻成“巧妇”,那资源要素就是“米”。也就是说,没有要素的有效供给,科技工作者就是本领再高强、手艺再精湛,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各地之间已经由单纯依靠生产要素低成本和环境要素低门槛为主的竞争转变为既降低成本提高便利性保障传统要素,又降低门槛提高可得性保障新兴要素,构建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塑造比较竞争优势,实现各类要素降本增效、有序流动、科学配置,有力提高城市发展预期和企业投资信心。

对科技创新的要素保障不能“大水漫灌”,要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创新活动个性化细分化需求,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加快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质量动态平衡。要突出加强资金要素保障,积极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发挥科创投基金等撬动作用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大力推广“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等科技金融组合产品。强化财税用地服务保障,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保持市、区(市)县两级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做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用地保障,加快清理低效闲置用地,推行新型产业用地和新型科研设计用地管理,因地制宜推进“工业上楼”。强化新兴要素保障,前瞻安排算力、数据等新兴要素资源配置,建强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批电子设计自动化、算力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立足人性化服务

高品质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价值认同、生活方式、情感体验等与“人”紧密关联的城市特质成为激发活力的关键,城市人口吸引力越强,特别是对青年创新人群的吸引力越强,城市整体活力水平就越高。由此可见,未来城市竞争不止于经济实力之争,根本是人文生态之争,人口流动逻辑逐步从注重工作机会等转移到生活质量、社群认同等因素上来,城市包容度、多样化、认同感等与城市人口吸引能力、繁荣发展活力高度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日益成为城市内生增长的核心动力、对外竞争的核心支撑。

要突出城市战略和市场需求导向,深入实施“人才新政3.0版”,拿出真金白银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人才公寓、股权激励、贡献奖励等方面给予更多实惠,妥善解决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难题;落实《成都市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管理暂行办法》,优化科技人才编制岗位配置管理,从编制角度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结合建设公园城市,高品质打造绿道体系和国际化社区,努力创造优越生活环境,吸引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到成都追梦圆梦、就业兴业。探索组建市人才集团,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逐步实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工作类居留许可“一窗通办、并联办理”,积极争取技术移民政策,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落户“零门槛”,完善各类创新人才居住、医疗、教育等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在成都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

突出深层次感召

高水平营造科技创新社会环境

创新创造是成都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从李冰治水安民到文翁兴学化蜀,从发明蜀锦织机到开凿火井煮盐,从首创雕版印刷到诞生纸币交子,镌刻着求新思变、勇毅笃行的历史印记。改革开放后,成都屡开全国先河,打出全国第一张商业广告,发行全国第一张股票,诞生全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诠释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近年来,成都全力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热爱创新的土壤,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对创新精神的不懈追求。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企业家、尊重创新的导向,把企业科技评价、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评选与加强政策扶持激励等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广大企业家的创新热情,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常态化开展“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校院企地对接活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支持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科普基地,开展科普专家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全力办好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着力打造科幻产品首发基地、科幻企业总部基地、科幻数智创新基地和科幻文化示范基地,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于千万市民中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

聚焦开放型引领

高起点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创新是发展的主动力,把开放和创新融为一体,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断拓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加速转换。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必须主动顺应全球经济格局演变,搭建资源配置的市场、编织科技攻关的网络、畅通资金融通的渠道,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全球性资金、前沿性科技的磁极牵引作用,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控制力形成、规则话语权提高、市场定价权增强等方面取得新进步。

要高端链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与国(境)外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基础创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园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争取落地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持续办好西博会、创交会等搭建多元化国际交流平台。鼓励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为主体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创新团队形成技术、资本、组织全方位高端链接,以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科技创新企业赋能。支持在蓉高校开办新兴学科、培养专业人才,以政府股权投资为引导支持企业在全球招引人才、运作资源,建立海外市场化的创新孵化中心,规划建设“类海外”高层次外籍人才服务岛和创业园,不断增强与成渝地区成都科技创新的发展势能和增长动能。积极增强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及省内其他的城市协同创新能力,开展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推进仪器设备、科技成果、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课题组成员: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郑鉴洋、白飞、刘青松、唐松)

--> 2023-07-12 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1 1 成都日报 c117450.html 1 以良好科创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