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蜀汉大将军姜维是一名英勇善战的武将;同时他身上又有廉洁的品德,您能给我们谈谈吗?
谭良啸: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九伐中原,蜀亡后仍然伺机复国,不幸事未成而惨死。这些精彩的事迹,使人往往忽略了他高尚廉洁的品德。蜀国学者郤正认为,姜维居上将要位,处于群臣之上,而住宅破旧简陋,财产没有多余的,侧室没有小妾,后院没有舞乐队伍,衣服只求够用,车马不准过多,官府发给的费用,随手就用尽。
他所以这样做,并非是压抑欲望、限制自己,而是本心就认为这样已经足够了,不需追求过多。有人评价姜维时认为他投错了地方,以致身死宗族灭,由是贬低他,这与《春秋》主张的褒贬之义根本不一致。姜维这般好学不倦、清廉节俭的人,自然应当是一代人的楷模。
郤正官至秘书令,十分熟悉姜维,因此详细列举了姜维各方面的清廉节俭,而且指出都是其发自内心的行为;然后批驳了时人“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对姜维的错误评判,称他为“一时之仪表”。的确,身居高位的姜维,如此清廉,品行德操高尚,可以与他的武功战绩媲美,不愧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大将。
记者:姜维清正廉洁的品德是怎么形成的呢?
谭良啸:姜维被视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他的清正廉洁除自身的习性外,当然与诸葛亮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
姜维在凉州受到猜忌,不得已投奔蜀国后,立即得到诸葛亮的信任、赏识及重用。史称,“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意思是姜维在凉州受到猜忌,不得已投奔蜀国,立即得到诸葛亮的信任、赏识及重用。年纪轻轻就当上将军又封侯,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所以,他以“远志”回答了母亲“当归”的要求。
姜维勤奋好学,在诸葛亮身边七年,深受其影响。诸葛亮秉持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信念,为之多次北伐,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无疑给姜维极大的震撼。诸葛亮不追求物质享受,临终前在《自表后主》中说,自己一生做到了“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这种淡泊朴素的生活,无疑成为姜维的榜样。正是诸葛亮的信任、教诲,使姜维继承其遗志,摒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廉洁奉公,全身心投入北伐,在蜀亡时还“欲使社稷危而复安”。他的忠肝义胆,“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记者:作为蜀汉后期的守护者,姜维是如何做到廉洁奉公的?
谭良啸:蜀汉政坛在诸葛亮的示范和推动下,官员无论大小,个个都廉洁勤政。如尚书令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大将军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尚书令吕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将军邓芝,“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于饥寒”等等。廉洁奉公已经逐渐形成风尚,成为很多官员的自觉行为。
姜维是在诸葛亮倡导形成的清廉政风下优秀的一分子,清廉习性已经浸润于心,所以他本心“如是为足”,对于清廉俭朴的生活十分满足,不需要刻意而为,能自觉廉洁施政,奉公守法。
史学家陈寿称美蜀汉社会:“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欺弱,风化肃然”。他说,诸葛亮的规章指令严格明确,赏与罚都严格执行,坏人坏事得到惩治,好人好事得到表彰,以至于官吏中不存在奸邪,人人都勉励自己努力尽职,出现道不拾遗、强不欺弱的局面,社会风气良好。清廉政风下的蜀汉社会,官吏廉洁勤政,人们奋发向上,社会安定,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