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进行了成都站第三传递日的活动。成都工业学院站的火炬手中,有来自教育、科技、网约车等不同行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热情洋溢,共同传递着积极昂扬的大运精神。其中,第126棒火炬手叶锐是一名光荣的科技工作者。“我在成都学习生活了18年,亲眼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作为火炬手参加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活动,这将成为我人生中十分难忘的经历。”叶锐说。
叶锐是一名来自武汉的“80后”优秀青年,从2005年考取四川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到走上工作岗位,18年来他扎根成都,始终奋斗在产业一线,如今作为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也兼任了成都市科协常委、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副会长等。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创新争先奖……面对如此多的头衔和荣誉,他却表示,自己只是众多各行业劳动者中普通和平凡的一个。“科研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我从大学开始就喜欢搞中试实验,把过去的兴趣变成如今的事业,这是很有奔头的一件事。”
叶锐扎根企业创新一线,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探索出一套“科学家+企业家+工程师”的成果转化新模式。他还主持完成了以三聚氰胺为核心的涵盖下游高性能新材料产品及碳中和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和应用,完成清华大学烨晶公司、石碧院士、王琪院士等专家团队10余项成果转化,孵化多家科技型企业。相关技术产品已在高铁、建筑、环保等领域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相关成果经工信部和科技厅鉴定,2项国际领先、1项国际先进,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与团体标准2项,国内外专利授权50多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在7月14日火炬传递当天,叶锐十分激动。“今天,恰逢成都科技成果转化28条出台,在成都,点燃的不仅有大运火炬,还有科技成果转化的火苗。”叶锐告诉记者,“未来,我将加倍努力,让更多好的原创科研成果在成都转化落地!”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实习记者 王茹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