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洪山路69号的丽水澜庭A区的居民会客厅前,三五邻里围坐庭前大树下,一边纳凉一边摆龙门阵。
“会客厅的墙上,挂着我们村民共同的儿时记忆。”蒋阿姨是双水碾的老村民,她告诉记者,这个会客厅从打造之初就有村民的“出谋划策”,从墙纸的颜色,到地板的用料,一砖一瓦均由村民自己挑选。就连挂在会客厅墙上的老照片,都是村民小时候就读的“双水小学”,记录着大家共同的回忆。
闲置房变身会客厅
和其他公共空间不同的是,这里有一面专门由居民自发设计的村史墙,里面的老照片承载着村民的“儿时记忆”。居民张大姐指着村史墙说道:“这张就是村小学的老照片,我们家原先就紧挨着这里。现在住得更宽敞舒适了,偶尔看看老照片还是很怀念。”
双水碾村党总支书记张源告诉记者,会客厅所在地丽水澜庭A区的居民大多为双水碾村的老村民,共有700多户,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2012年集体搬迁入住到此处。由于建成时间较早,小区内配套设施相对不足。为打通基层服务最后100米,双水碾村党总支整合多方资源,于今年4月将这处闲置的空房打造成了居民会客厅。打造前,专门请老村民出点子、拿主意,根据大家建议,把双水碾村的两个“传家宝”纳入会客厅:一个是将双水碾人的“孝、善、诚”精神的留存,体现在空间打造上;二是建一面记录老村民“独家记忆”的村史墙,留住乡愁。
记者注意到,这处写有“幸福时空 双水记忆”标志的公共空间并不大,百余平方米的空间内,涵盖了党群议事厅、群团活动室、村史墙、阅览室、儿童学习园地等功能区,集居民议事、便民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三五孩童正在儿童学习园地里玩耍,老居民则坐在一旁乘凉,唠着关于大运会看比赛的家常。
居民主动排值班表
60岁出头的蒋阿姨是小区原住民,也是原双水碾村的老会计,作为居民志愿者参与了会客厅打造全过程。她告诉记者,自从会客厅建成后,每天都有不少“老邻居”前来,“大家都喜欢没事到这坐坐,聚到一起聊啥都开心,有回到家的感觉。”
为了给老邻居提供方便,蒋阿姨和十几位热心居民商量过后,专门制作了“会客厅义务服务值班表”,居民主动参与进来,义务值班做会客厅维护工作。“值班工作”细致入微,小到会客厅门前树木枯枝的修剪、绿植的照料,以及空间的布置、环境卫生的打扫,不一而足。“大家一起干,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有滋有味,像个大家庭一样融洽有趣。”
“我是土生土长的双水碾村人,毕业就一直在村上工作,29年了,可以说是这个乡村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跟村里人一起打造会客厅,让乡亲们有个唠家常、歇脚的地方,留住乡愁,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谈及会客厅,张源说,会客厅发挥“村党总支+院落党支部+微网格员+志愿者+物业+群众”六级联动治理体系优势,推动服务更精准,更好地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程琪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卢佳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