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7月24日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本报评论员

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

这是时隔5年后,我国再次召开最高规格的全国性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形势认识、重大关系把握、重点工作部署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城市要如何实现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肩负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时代使命,成都要如何继续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05.5亿元、同比增长5.8%,如何突出高质量发展主线,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

立足成都、跳出成都,纵观国内各城市的亮点做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这个月,生态环境部先后通报公布了全国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排名,其中晋城市、柳州市分别位居空气质量变化排名全国第1,以及水环境质量全国第2,两座以工业著称的城市,如今以“空气常新”“碧水清波”而出圈,靠的是什么?

集中开展“十三项专项整治行动”,组建臭氧超标溯源治理项目课题研究组等“四支队伍”,用好“六项工作机制”,晋城市的打法突出“精准”“科学”和“依法”;柳州市2021年发布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同时还探索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只有始终站定人因自然而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立场,才能保护好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

今年世界环境日当天,广州启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并成立了该领域的司法协作平台,通过搭建实现转化路径、落地“碳汇+司法”协作模式、扩充多元化碳汇消纳新场景,不断提升生态“含金量”。

世界环境日隔天,作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海漕泾镇举办了一场“两山”成果转化推介会。不论是漕泾以“水特色”和“精品农业”为主线形成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还是着力构建的新材料等重点特色产业体系,可以看到的是,“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正持续释放。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改善环境中发展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同时,让生态环境焕发更多生机活力……说到底,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治本之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整体乔木覆盖率提升到81%、首次拆分滨河步道与骑行绿道……7月起,成都锦江南河段北岸正式开放,这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一次修复升级,也是在回应市民的美好生活需求。

推进“宁静城市”建设,深圳本月面向社会各界征求对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意见,通过对监管、执法、处罚等作出更细致调整,期待以“降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其实不只是成都、深圳,北京、重庆、青岛等地,不断增多的城市森林、口袋公园,也在持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在近日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2)》中,公众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高度认可,普遍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生态环保工作力度都在不断增强,认为增强的人数占比分别为69.2%和64.7%。坚持生态惠民、利民、为民,就要牢牢托起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之大者”,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新征程上,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久久为功、持续用力,携手同心、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以绿水、青山、蓝天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城市高质量发展图景,为美丽家园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生态根基”。

--> 2023-07-24 本报评论员 1 1 成都日报 c118017.html 1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