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7月24日

成都新增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上接01版

成都如何发力人工智能赛道?

出台多项产业发展政策

发挥自身独特资源禀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成都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加速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转型乃至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2020年,科技部批复支持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支持创建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顶层设计之下,成都按照“以需求催化场景、以场景提升创新、以创新壮大产业、以产业发展启发改革”方向,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发展持续壮大。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人工智能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616亿元,位列全国第7,增速位居全国第1,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6。2023年一季度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82亿元,同比增长29%。

数据、算力、算法是驱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成都市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推动数据与算力发展。今年6月,《成都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开始征求意见,以算法为核心,与此前发布的政策形成协同。

“经过前期积累,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创新资源、算力设施、应用场景、规模市场等综合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成都的独特资源禀赋,在政策、机制、模式创新上积极探索实践,将成都打造成为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点。”上述负责人表示。

成都如何以智造引领制造?

一以贯之推进数实融合

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下,面对产业数字化转型这道“必答题”,成都加快推进数实融合。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要求,做强新型基础设施底座,推进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数字市政等建设,打造智慧蓉城应用场景,建设“数字孪生城市”。今年初,数实融合被写进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顺着一以贯之的清晰思路,数实融合已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成都将上云纳入工业互联网发展体系持续推进,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大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上云企业的覆盖面持续扩大,数量达到8.2万家,在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连续两年开展星级上云评定,高标准培育多家星级上云企业、获评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

通过联合中国移动打造“5G+工业互联网”生态,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一期项目网通产品单日满产产能从3万台提升至6万台。2022年起,企业通过一套系统对所有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管理和管控,寻找提升产能的最优解。“以前是一台电脑管一台设备,现在是由一套系统把它们串联在一起,成为一整套生产和制造流程,打破单台设备独自运转的‘信息孤岛’,车间可熄灯作业。”微网优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通威太阳能金堂项目电池片生产车间生产线上,随处可见忙碌的IGV小车,地面上是因常走线路磨出的痕迹。在长达近400米的生产线上,一台台机器根据分工有序忙碌。IGV智能机器人的使用,可使用工减少60%以上,生产效率提升16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约30%。

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实融合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今年成都的目标是,新增上云企业2万家,力争实现企业上云总量突破10万家。

东方电气、四川开物、安睿智达等5个企业的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大汇物联、星云智联、亚信科技等企业的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在制造强市战略下,成都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擦亮“成都智造”品牌,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李艳玲

受访者供图

--> 2023-07-24 1 1 成都日报 c118028.html 1 成都新增两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