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蜀人就以养蚕、制造丝织品著称,古代记载中称这种丝织品为“锦”。战国时蜀锦已驰名当世。秦灭巴蜀后,筑成都城,特设置锦官。到汉代,蜀锦已名闻天下。成都有锦江,城又称锦官城,得名均与其发达的蚕丝业有关。
成都是南、北丝绸之路及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西南地区商品集散中心,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价值,对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作出了独特贡献。作为对外贸易的著名商埠,成都也是漆器、丝绸、铁器等大宗畜产品的制造中心,商贩从成都将蜀地的特产,诸如漆器、铁器、蜀布、蜀马、蒟酱等远销海内外。出使西域的张骞曾在中亚大夏国见到过产自蜀地的邛竹杖和蜀布,得知这些物品已远销至身毒(古印度)。
在中华文明对外交往史上,蜀锦有着辉煌的功绩。成都的蜀锦是南、北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当河西走廊因战乱中断后,以成都为起点的丝绸之路河南道取代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蜀锦等商品经岷江河谷和陇西地区,进而运至西域、中亚,并远销至波斯地区和欧洲。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提供给敦煌研究院的“敦煌遗书”电子版显示,一卷文书明确提到了“西川织成锦”“彭山绫”等说法,彭山正是指现在的四川彭山。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织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蜀锦护臂,证明成都很早就融入北方丝路,并通过这条道路发挥着向西域和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丝路上的文明对话,凝聚出交流、融合、合作和共赢的基本价值。在千年丝路交往史上,成都人用智慧、勇气和汗水开拓了连接亚欧非大陆各文明的人文、贸易、交通道路,与丝绸之路沿线人民共同铸就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成都因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禀赋,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了传统因素和外来因素不断交汇和转换、发展,形成了文化多元、开放互鉴、趋同存异的城市韵律和发展气象,把天府文明的优势和辉煌发挥到了极致,使其4500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发展格局。走进历史,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透过文物的故事,解读天府文明的密码。历史与现实结合,彰显出强大生命力;文化与城市交融,更具时代价值。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成都的使命和责任。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发展,如今的成都凭借双流和天府两大机场的数百条航线,越过群山,拉起一张“云上高速网”。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背景下,成都与重庆联合打造中欧班列(成渝)品牌。以成都为枢纽的国际班列通道可连通境内外100余个城市。一列列满载货物的列车从四方汇聚成都,踏上通往世界的旅程,新“丝绸之路”已然拉开帷幕。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见证了新旧丝路穿越千年的相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更加主动、自信地参与国际人文交流,着力宣传和推广以蜀锦等为代表的丝路文化,要进一步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突出“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建强泛欧、泛亚空港、陆港“双枢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开启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用新发展理念凝聚城市精神,引领城市文化建设方向,以促进民心相通为社会根基,进而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让开放的成都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大展宏图。
李单晶: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成都市金沙智库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