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出土时,曾有很多学者推测是蜀地制造的锦,但也无法找到更多的证据支持。蜀地织锦的诸多细节,还需要更多材料加以丰富完善。但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质地织机模型重见天日,则成为故事的转折点。
四部西汉时期织机模型经过专家们的深入研究,确认属于提花织机。提花织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可以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编码”。工人在纺织时的“选综”,就相当于对花纹进行编程,最终织出有图案的锦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还具有滑框和连杆两种不同的编码技术手段,织出的花纹出格当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除了四台织机模型之外,还有形态各异的织机俑,以及摇纬车、经耙、立柱等纺织用具,将汉代织锦的工作场景生动再现。
2014年,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正式立项,开始尝试以其为基础复原汉代勾综式提花机。整个复制历时三年多,中国丝绸博物馆首先按照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按照6:1的比例打造可以实际操作的原大织机,同时派出团队赴新疆博物馆对文物原件进行科学、翔实的技术分析,其中包括丝线的粗细、经纬密度的大小、组织结构的详细分析、五种颜色的准确记录等,尽最大可能将2000年前的信息提取出来,对当下的复制提供最靠谱的依据。
国丝团队成功复原了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其中两台织机,利用其中一台,成功复制了五星经锦。这就是著名的“汉机织汉锦”,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案例,是业界首例对“五星锦”的原机具、原工艺、原技术复原。
如果说织机是硬件,提花程序是软件,那么完美地将之组合成一套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提花技术体系。程序员根据设计编制提花程序,然后电脑工程师将程序安装到织机上去,只要开动这样的织机,就像一键式开启电脑一样,操作员只要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华美丝绸。可以说,这套系统是独步天下的。依靠这套生产体系,丝绸生产实现标准化、批量化和产业化,丝绸之路提供优质货源,使丝绸真正成为开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