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得高、看得远,方能拥有更大的格局。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教育的价值选择,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青白江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开展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区域各个学校把建设和改造环境文化、规范和完善制度文化、深化和改革课程文化、彰显和提升课堂文化贯穿于自身发展全过程,结合时代特色,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校,为青白江教育全面、科学、可持续发展找准方向和路径,也为建设“教育强区”积蓄了坚实的后劲。
青白江区实验小学
实验创新为每个未来赋能
作为青白江区第一所以“实验”命名的学校,青白江区实验小学一直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成都国际铁路港开放、创新、国际化的区域文化基因以及自身校名文化基因和“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团队文化基因构建新时代校园文化,确立“实验创新、通达未来”的办学理念,把学生的成长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努力“培养通达未来世界的中国人”。
目前,实验小学已形成本部校区、北区分校、陆港分校“一校三区”集团化办学格局。三个校区文化一脉相承、管理规范一致、教学形式多样,在总体框架内又各展其能,共同开拓一条未来教育的探索之路,为区域教育整体提升提供实验创新样本。
课程形态 教学相长
通达未来的教育是主动识变、求变、应变,面向未来的课程也更加凸显自主性、交互性、创新性。实验小学把文化理念与课程体系相对接,以“课题推进”“名师引领”“项目带动”“集团联动”为课改的基本路径,通过实施“管理机制完善工程”“教师能力提升工程”“课程内容架构工程”“点亮课堂生态工程”“课程资源创享工程”“学生评价创设工程”“六大工程”为新课改破局立势。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方面瞄准学生TRAIN素养(即思考能力、身心健康、审美品位、创新合作、文化自信)进行课程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样态以及学习评价方式的建构探索,形成独具特色“TRAIN课程体系”——“思创”“健体”“美艺”“践真”“育心”五大课程群。追随新课标,不断跨越学科边界,实验小学把课程建设从经验建构走向意义追寻,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迎来自身文化创新的“高光时刻”。
在秉承总体课程文化的基础上,各个校区又因“校”制宜,创新各自课程的生长点,形成校本课程的共生、共进、共促。本部校区结合成都国际铁路港开放、多元、创新的特征,将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与丝绸之路主题相融合,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小蓉欧一万里”课程群。同时创新教学手段,利用AR技术开发出“网络画板走丝路——丝路享数学”探究性课程。用“有趣、有效、有温度”的“高阶教学”点燃学生“好知、乐知、有深度”的学习状态,达到师生双赢、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
北区分校则注重师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围绕“办一所动力十足的学校”目标,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STEAM创客课程、少先队课程、艺体特色课程等,培养学生发现、质疑、合作、探究、反思的能力。学校将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相结合,串成“兴趣启蒙→特色培育→能力提升→自主发展”的成长“螺旋链”,开发出动静结合的课后服务课程,成为对“双减”背景下立德树人和减负增效新要求作出的有力回应。
空间样态 文化有“形”
作为区域品牌龙头小学之一, 实验小学创建了多样性、支持性、共享性的学习环境,让校园不再是一个封闭空间,而成为知识和信息的引力中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未知,于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新发现。 特别是北区分校“一场多用、多场联用、场场妙用”的场景划分和布局,以校园空间呼应教育理想,成为学校对“实验创新,通达未来”办学理念的智慧表达。
走进北区分校,一行醒目大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映入眼帘,提醒全体教师时刻守初心担使命。廊下是党建引领阵地,往里延伸是德育展示墙和少先队活动室,同时也是红色阅读区。这里既是孩子们的才艺展示区,又是举办各种德育活动的小天地。“一场多用” 实现人文环境与师生情感的和谐共生。利用食堂外面的空间,学校搭建了咖啡区、模拟厨房、儿童议事厅等复合型场景。“多场联用”形成支持儿童独立研究、专注思考和探索操作的项目式学习环境,锻炼创新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一所具有未来感的高品质创新型学校,一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环境与课程协同发展。北区分校打破教室空间壁垒,结合美术、科学、劳动等课程,创建书法展示区、美术博物馆、丛林探秘馆、木工坊、空中种植区等开放性教学空间。“场场妙用”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在数字智能的加持下、在跨学科实践的活动中实现能力与素养双提升,赋予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期待。
今年9月,实小陆港分校将迎来第一批入学孩子。它以“小学校·大世界”的育人视角,为学生打造一个融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成长空间。“我们希望从实小走出去的学生,都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都能够更好地通向未来,抵达更美好的人生。 ”实验小学负责人说。
青白江区姚渡学校
传承传播中医文化满校园
作为成都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青白江区姚渡学校将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校园环境、课程建设以及多彩活动之中,让绵延千年的国粹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感、可亲,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田,助力健康成长。
创设环境 本草飘香
“这里种植的是何首乌、芍药、薄荷、麦冬……”孩子们介绍起校园里的中草药如数家珍。学校利用空间结构,搭建起户外和室内两个中医药文化宣传场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接触、了解中医药,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和自信。户外中医药文化宣传场地又划分成中草药种植区、中医药文化特色劳动基地和野炊基地,集药苗辨识研究、植物栽培养护、药学常识普及、药食同源体验、观赏游憩展示等教育功能于一体。学校还在操场醒目位置树立起李时珍雕塑,修建了中医药文化宣传古亭,凸显校园文化的张力。
中医药文化陈列馆作为室内中医药文化宣传场地,不仅整齐排列了鸡血藤、川芎、茯苓等百余种中草药标本,同时收藏了多种医学古书、中医医疗器具等。馆内还摆放着一个约1米高的纯铜制针灸小铜人,帮助师生“腧穴定位”、理解阴阳平衡古法之奥妙。陈列馆以丰富的实物模具和图文资料,多角度、立体化、互动式展示中医发展历程、中医养身知识和中医诊疗精髓,带领师生踏上蕴含中国哲学思想的药香之旅。
医校携手 悟道累术
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将中医知识与基础学科有机融合,开发出一系列中医药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比如香囊制作、养生茶饮、植物书签、中药掐丝画等。同时把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保健运动与晨练、大课间相结合,开发出“中医+体育”课程。按照中医寻源、寻根、寻术、寻效等脉络,开发出《中医探秘之旅》国际理解课程。此外,学校与马来西亚宽柔一小缔结国际友好学校,开展中外人文交流视野下中医药文化特色“五育”校本课程共建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传播得更远、更高。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教室里,学生们正跟着老师背诵药食歌诀。青白江区中医医院每周选派有经验的医生到校授课,确保校本课程实施的专业性和趣味性。学校还搭建起中医药文化的活动平台,如开展文创产品设计、制作特色视频、组建文艺社团、举办“中草药之美”艺术节等。“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在活动中向学生传递精于术、诚于道的医学精神是我们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