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及“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成都市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一直坚持“人文固本,技能立校,在创新中走向深刻”的发展思路,打造“一二三四”核心价值体系的“匠心文化”,厚植工匠精神于德育建设之中,通过“爱国教育正行为,法制教育明纲纪,环境美化造氛围,德育实践增活力”等途径,探索“以人为本”的“自治”德育管理模式,形成“德育入心、成德于行”德育工作特色。
“部级”联动 学生的事学生办
“自治”德育模式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学校建立了“班级—专业部—校级”三级学生自治委员会,设置对应的学生干部岗位,组成学生自治管理团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班级和事务的管理,进而带动全校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查、自省、自律。“学生的事学生最在乎。自治管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成长的历练来培养学生大局意识、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仅完善了德育体系,也提高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破解了思想政治工作难点。”学校负责人说。
自治委员会构建起学生自主管理的责任体系,使德育的外在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主观行为。为确保常规德育工作全覆盖,委员会每周都会从各个部门选派人手组成值周小组,与值周老师一起在重点时间段、重点地段对校园进行全面巡查——班务常规、早读自习、跑操带队、校园清洁、课间午休、就餐文明……各个环节都少不了同学们忙碌的身影。“自治”德育让学生立足个人“私德”、置身学校“公德”、心怀国家“大德”。
创新载体 多维活动助成长
德育必须融入活动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使之获得主体发展。学校创新活动载体,充分挖掘体育的思政育人元素,把传统体育与现代项目相融合,开展“闪亮青春”特色大课间活动。爱国、团结、合作、勇敢等品质被融入太极拳、空竹、毽子、篮球、羽毛球、拔河等活动中,使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学校组建了“校园民间艺术团”,包括非遗项目“威风锣鼓队”“小金龙队”,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水鼓队”等30多个社团。各种活动的组织和策划都放手让学生自己承办,在自管自育中规范自我行为,提升道德修养,促进民族团结。
为深化产教融合,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开设了“蓝精灵创业园”,在完善基本硬件设施后,交由学生自己开展创业活动。选址、申请、筹资、组织货源、规划营销等,完全按真实市场环境运作。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人才、智慧、项目的多触点交流,也展开着创新、经验、 能力的多方位碰撞,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同步发展。
校园熏染 一点一滴润无声
强技楼、匠心园、勤康路、“功成”雕塑……行走在工程职校,处处可见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筑。学校致力于创设与“匠心文化”内涵相呼应的大德育环境,在景观布置、建筑风格、主题展示等方面精雕细琢,德育、美育的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点一滴都落到实处。此外,开放式校史陈列馆、翰墨书画院、国学回廊、师生荣誉墙等体现校企文化的教室、寝室及各专业实训场,实现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举、德育工作与日常教学联动、科普基地与实训平台共享。
学校还修建了“法治园”,凸显“思以诚为尺、行以法为度”的职校特色法治文化,积极倡导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感同身受中实现从管治到善治的蝶变。
陈茵/文 图片由各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