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董和曾经担任过成都县令一职,他的廉洁品质对成都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吴娲:首先是董和对当时成都的影响。史书记载,董和在担任成都县令的时候,成都百姓对他情感是“畏而不犯”,也就说是敬畏有加。但当董和即将调任的时候,却又有几千人自发地来挽留他,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东汉末期社会上的那种奢侈风气,让底层百姓苦不堪言,他们没有办法改变,只好迫于无奈而接受。董和作为县令,禁止这种穷奢极欲、铺张浪费的风气,实实在在地维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才会得到那么多百姓的爱戴。而他的这些政令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也离不开他自身的廉洁。
其次,董和的廉洁精神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成都自古以来就是蜀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在成都任职。在董和之前,有张若、李冰、文翁等人,董和之后有高适、严武、高骈、张咏、吕大防、丁宝桢等。董和担任成都县令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他“躬率以俭,移风变善”的事迹非常深入人心,他的廉洁品质为后人治理成都或蜀地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董和的评价是:“董和蹈羔羊之素”,请问应该怎么理解陈寿对董和的评价?
吴娲:这句话的意思是陈寿评价董和的品德就像羔羊皮一样洁白,是正直廉洁的典范。羔羊之素与成语“素丝羔羊”都出自《诗经》中的《召南·羔羊》一篇,古代文人用这个词语是赞美官吏的廉洁正直。除了这句话外,陈寿在《三国志》中还将董和称为“令士”,“令士”就是才学美盛之士的意思。
记者:董和之子董允后来也是蜀汉的大臣之一,据说他为官也非常清廉,具体有哪些示例呢?
吴娲:董允,字休昭,在董和的教导培育下,成长为蜀汉重臣,与诸葛亮、蒋琬、费祎一起,被后世称为蜀汉“四英”。董允为官不慕虚荣、淡泊名利,同时还能做到谦于待人。有次,他和费祎等人约好了出去游玩,马车在门口准备好了正要出发,一个叫董恢的襄阳人突然前来拜访。董恢时任郎中,与董允、费祎等人比较起来,可谓官小位低,他看见这些朝廷要员因为他的到来而改变行程,觉得很不好意思,便请求离去,说改日再来拜访。董允不同意,请董恢进屋来,还宽解他说:“我们出去玩的目的就是想和志趣相同的人交谈,现在你来了,不正好合适。”董恢很感动。
董允清廉为官,不接受朝廷额外的赏赐。蒋琬任尚书令兼益州刺史时,看见董允劳苦功高,便上表刘禅为董允请求赏赐给他爵号以及土地。但董允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事,拒绝了赏赐。这些事迹都说明董允和其父一样,始终秉持着廉洁无私的信念,这也体现出董家良好的家风。我认为董和的廉洁精神之所以能够传递给下一代,最大的原因便是董和能够以身作则。不论是作为一个官员还是一个父亲,他都真正做到了表率。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萧易 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