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潮宇宙音乐节舞台上,孙燕姿作为压轴嘉宾带动2万人大合唱。演出结束后,孙燕姿被粉丝追问何时开演唱会,大家纷纷打趣说:“再不开演唱会就要被AI取代了!”
粉丝的玩笑话不是没有来源,近期在各大视频平台上,都出现了AI孙燕姿在替她营业。QQ音乐数据显示,歌手孙燕姿出道23年来发布的作品共435首,远不及“AI孙燕姿”的生产力。“AI孙燕姿”播放量最高的歌单收录了271首歌曲,播放量突破百万。“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相关话题还登上热搜。在庆祝出道23周年时,孙燕姿回应:“23年以后,我还是盼望有一天再做出好音乐与AI拼了,再做出一场回忆满满的演唱会。”粉丝们纷纷表示支持:“AI永远取代不了你!”
不仅仅是AI翻唱,以英伟达公司的AIVA为代表的AI作曲模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在2017年发布后迅速得到商用,目前已广泛用于网络视频的自动配乐。
“音乐生成”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曾经创作一首《骰子音乐》,即通过丢骰子的方法自动选择小节组合。其创作的过程带有随机性,但组合出来的完整音乐仍然悦耳。今天,AIVA作为第一个被认可为“作曲家”的AI代表,已经能通过对数千个古典音乐乐谱的深度学习、找出规律、创建各种数学规则来实现作曲。它有不少作品都是古典音乐,如可以直接用于电影配乐的《D大调钢琴独奏》(Op.1)、交响乐作品《创世纪》等。
这些作品通过各种技术进行全自动音乐生成,而作曲家仅需指定风格参数。其音乐制作过程总共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乐谱生成;二、表演生成,即在乐谱中加入表演特征;三、音频生成,即通过指定音色将具有表演特征的乐谱,转换为音频或直接生成音频格式的音乐。
而这些,无疑引起了一些音乐界人士的警觉。当周杰伦被问到是否担心自己被AI打败时,他说:“AI虽然能做很多事,但是取代不了我对音乐创作的美感。”
正如同ChatGPT可能帮助人类重寻“对话文化”的价值一样,AIVA们也有着帮助人类重塑情感价值的可能,即基于AI的音乐精准推荐,能让人们重新关注原创音乐对人们情绪的影响,从而更彰显“人”创作的音乐作品的价值。
这一切似乎都说明,如果AI音乐和“真实”音乐二者平衡得当,AI创作将有力助推人类原创的“真实”音乐的辉煌吗?这值得行业思考。
作者:袁晓辉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