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总是在人类情感与思想的交汇处诞生,一部文学杰作犹如一面明镜,勾勒出人世间多重人生轨迹和社会图景,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的光芒,深刻审视当下,洞察人性与社会的微妙变幻。
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杨志军《雪山大地》、乔叶《宝水》、刘亮程《本巴》、孙甘露《千里江山图》、东西《回响》五部作品获得殊荣。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可谓是国内文学界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成为了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重要标志。本届“茅奖”作品为何能在文学舞台上熠熠生辉?从高山雪域到心灵回响,让我们一同穿越文学的迷雾,透过这些作品,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刻启迪。
《雪山大地》走进“荒野”的生态文学写作
了解一个作家的写作,不能略过他的社会身份。长篇小说作者杨志军是一个常驻高原的农牧记者。多年来,他用脚和笔丈量世界,认知内心。他用文字将草原的风景、人物以及社会变迁描摹得鲜活而深刻,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记者的职业使他习惯于通过多角度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全面性和多样性。数十年间,他孜孜不倦地开掘青藏高原的文学故事,描绘这里的历史风采和审美情致,使之自成一片小说天地。
在对长篇小说《雪山大地》的诸多评价中,不乏看见这样的关键词——“荒野”。
“荒野”起初是西方作家、哲学家提出的远离侵蚀自然的工业文明,美国现代思想家罗尔斯顿曾说过荒野是一切价值之源。对此评价,杨志军表示与自己的职业属性有关系,因为从事记者工作,所以经常到荒凉边远的地方进行调查,“常年面对草原,促使了我关于人和自然、关于生态的思考,这种思考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在他看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荒野”,已经不是如何回到被工业文明污染的荒野,而是如何与当代工业文明融合的荒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环保理念,和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默契,即当地牧民从文化、传统、信仰出发对生态的保护,完全和我们现在的生态保护是契合的。”
在《雪山大地》这部长篇小说中,杨志军讲述了青藏高原藏汉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沧桑变化,以及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生态与发展的主题贯穿始终,全景式地展现了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
《宝水》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
现代文学从鲁迅开始就写乡愁,到沈从文,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新乡土文学,到脱贫攻坚,再到新乡村计划,生活一直在发生变化,乡土文学也一直在变化……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乡土文学?或许《宝水》是其中一个答案。《宝水》是“70”后代表作家乔叶的长篇突围之作。也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文学书写力作。小说生动地呈现了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冬—春,春—夏,夏—秋,秋—冬,四个章节如同一幅长卷,在四时节序中将当下的乡村生活娓娓道来。宝水,这个既虚且实的小小村落,是久违了的文学里的中国乡村。它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典型的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正如评论家孟繁华所说:“乔叶的《宝水》写出了和过去乡土文学不一样的东西,这个小说里面的人物是逆向而行的,从城市奔向乡村。”
《本巴》民族史诗源源不断的供给力量
民族史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对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远的力量。它不仅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还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为作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素材。
刘亮程的《本巴》即是如此,该小说以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为背景展开,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诗性智慧,写就一部关于时间的童话史诗。刘亮程在史诗尽头重启时间,在古人想象力停住的地方重整山河,成就了一部充满想象与思辨而又自然浑成、语出天真的小说,塑造了一个没有衰老没有死亡、人人活在25岁的本巴地方,波澜壮阔、熠熠生辉的本巴国度。正如评论家王彬彬所说,《本巴》既保有史诗中天真、单纯和奇特的充沛想象力,又具有比史诗更繁复、精微的结构与思维。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更是评价,《本巴》是2022年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是一个景观式的存在。“《本巴》致敬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同时也向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共同的多民族灿烂文化和伟大遗产致敬。”
《千里江山图》先锋派依然“先锋”
从早期《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的先锋实验,到《千里江山图》中危机迭爆的飞速叙事,以“先锋派”闻名于文坛的当代著名作家孙甘露沉潜多年、精心创作的《千里江山图》自2022年4月出版后,第一时间就掀起了文学界、评论界、新闻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千里江山图》以险峻的故事情节、精确的世态人情和对人物性情的细致刻画、对人性隐秘的深入挖掘深深感染并震撼着读者,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联系,不仅赓续了“革命上海”的书写脉络,也以其出色的文学成色被盛赞为一部青春热血喷涌、心怀国家民族锦绣江山的长篇经典,一部在文学艺术上大胆探索、迎难而上的传奇之作,是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代表性作品。
有评论家认为,《千里江山图》是硬核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又极具故事强度,其叙述格调还葆有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动人的、让人着迷的先锋意味,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高度统一,用好看的故事来传递伟大的精神,给长篇小说文体生长了长诗与大剧的血脉、莎翁式的哲学气质,是一部兼顾文学性和主题性的长篇佳作。
《回响》心理现实主义书写人性幽微
作家东西的长篇小说《回响》讲述了女主人公冉咚咚在侦破凶案过程中,无意发现丈夫背叛了自己,于是,她既要侦破案件又要侦破感情,两条线的心理较量同时展开,既呈现了现实的复杂性又描写了心灵的浩瀚……由于作品深入挖掘了每个人物的心理,因此,也有评论家把该作称之为“心理现实主义”。
在这部作品中,东西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对现代小说形式的深入思考、步履维艰的文学实践、对当代日常生活的勇敢逼视等都在《回响》中有了非常集中且炉火纯青的表达,既因循承续,又革故鼎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认为:“一般情况下,一个包裹侦探小说外衣的小说,很容易把人物写得符号化,但是东西在里面的很多人物上,特别是主要人物,他有精神分析,有心理意义上的深度,这是写作类似的小说中很难的地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更是表示:“《回响》是确实对人性、对人的当代性有话说、有发现的,同时它又是用小说家复杂的、反讽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部小说。它几乎可以构成现代经验的一个复杂但又极具洞察力的寓言。”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泽登旺姆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