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凌晨4点58分,北部湾东岸海南核电现场。
由在蓉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的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被高高吊起,向着核岛方向移动。这是“玲龙一号”核岛设备安装关键路径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节点,标志着全球核能机组模块化制造迈出了从传统到革新的历史性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式小型堆建造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关键一步的背后闪耀着成都科技创新的智慧。
自主创新闪耀成都“科创之光”
“玲龙一号”核心技术来自位于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核动力院”),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多用途小型堆,这是继“华龙一号”后又一国内自主创新重大核电成果。
8月10日10点46分,吊装完成。从开始核能综合利用的探索研究,到完成“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吊装,这条自主创新之路,中核集团核动力院坚定走了20年。
小堆即电功率30万千瓦以下的核反应堆。“大堆好比家用台式电脑,包括显示器、主机、键盘等等,小堆则如笔记本电脑,显示器、主机、键盘等都集中到一起了。”中核集团“玲龙一号”总设计师宋丹戎通俗地解释道。
“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由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两个关键主设备组合而成。“与‘华龙一号’反应堆的分散布置相比,‘玲龙一号’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反应堆一体化设计、模块化建造。”宋丹戎介绍,除了核能发电外,小堆在非电领域,包括工业工艺蒸汽、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此外,还可以应用于广大内陆地区、海岛、海上油气钻井平台的供电、供汽、供热。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同时发力
2010年8月,宋丹戎在成都带领小堆研发团队加班加点地构思和研讨小堆的设计方案。宋丹戎说,“在开始小堆研发时,我们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不竭动力。在“玲龙一号”的研发之路上,创新层出不穷。围绕这一开创性堆型,中核集团组织开展了15项大型实验,研发了20多项关键设备,完成了78项关键技术攻关,使“玲龙一号”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在研发过程中形成了340多件专利。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玲龙一号”来说,掌握模块化制造的能力,便是成果转化的关键。副总设计师秦忠介绍,“玲龙一号”区别于其他小堆的关键一点就是真正实现模块化制造,“这样才能实现工厂批量制造,在提高质量的同时,降低造价。”
全力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
7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第一代X86CPU芯片、C919客舱核心控制系统和信息系统、“成都造”氢燃料电池柯斯达客车下线、碲化镉发电玻璃闪耀冬奥、“蓉宝”机器人赋能智慧大运……近年来,除“玲龙一号”外,“成都造”科技创新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从1到100’。”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院长鲁立文说,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只有二者同时发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就在上个月,《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正式印发。《决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握成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努力厚植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溢出、成果转化四大优势,形成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破题与改革,成都从未停下脚步。从《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关于全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科改30条”,再到近日印发的《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成都正全力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难题,探索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双轮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模式。
瞄准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成都立足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打造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然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