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村是大运会期间参赛代表团成员在成都的“家”,承担着重要的服务保障功能,大运村医疗中心则是为他们在集中工作和生活半径内提供最快就医便利的地方。当运动健儿在赛场上竞技、拼搏的时候,他们的背后,大运村医疗中心的175名医生、护士和志愿者们,成为每一位运动员与工作人员的健康“守护者”。
已经接诊100多人
耳鼻喉科门诊医生兰德,来自成都大学附属医院,被抽调至大运村医疗中心承担医疗保障工作。“每天门诊的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工作时间15个小时。”兰德告诉记者,跟普通门诊不同,大运会期间,有些比赛是在晚上进行,运动员和代表团成员回到大运村时就比较晚了,考虑到他们可能有非急诊的就医需求,因此门诊开放时间延长到了晚上。
从7月10日进村到大运会结束,兰德一直驻扎在大运村里。“门诊一个专科配备一名医生,主要是为了保证医疗的连续性。”兰德粗略估算了一下,从7月22日大运村开村到8月5日,已经接诊了100多人。
满足运动员个性化需求
对兰德来说,在大运村当“村医”,跟平时工作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说,运动员更多会考虑参赛的问题,经常会提出‘明天我还能参加比赛吗’‘会不会影响比赛’‘我希望能继续参赛’这类的问题和诉求。”兰德说,这也要求他在正常治疗的同时,还要尽可能满足运动员的参赛需求,“一般来说,我们会跟对方的队医一起,制订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每天给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看病,兰德感到既新鲜也比较有挑战。“抽调到医疗中心的都是各个医院的业务骨干,英语水平都比较高。跟来自英语国家的患者沟通基本没问题,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来自非英语国家。”兰德说,这种时候,就要借助志愿者或翻译机的帮忙了。
据了解,大运会结束后,医疗中心也不会“闲置”,将同时作为成都大学校医院和成大附院十陵院区继续使用,为成都大学师生员工及周边百姓持续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曹宇阳 摄影 刘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