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8月15日

让大运遗产润泽城市发展

上接01版

让筹办成果“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惠及民生”,为主办城市和广大民众带来长期收益和积极预期,这是成都大运会实现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始终坚持的价值遵循。

体育场馆是成都大运会留给这座城市最为显性的物质遗产。仅过去一年,全市大运场馆就面向社会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近8万个小时,服务市民群众超过509万人次。赛后,成都遵循场馆功能属性,分类实施场馆惠民开放,推动“大运惠民”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场馆之外,户外运动周、家庭体育季、星空(夜间)运动会、社区运动节嘉年华……一系列全民健身、群众赛事活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火热开展,激发了人们对运动的热情,也点燃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场馆惠民、体育惠民、文化惠民、环境惠民”,大运遗产在回归人民生活的生动实践中变得可体验、有温度、可持续。

作为中国最具体育活力和体育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成都如今仿佛成为一个天然的“露天运动场”,运动生活、全民健身正成为这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注脚。

举办全球性赛事,是一座城市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路径和标志之一。

纵览全球,东京、巴黎、北京、上海等国内外知名城市,都举办过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虽身处内陆腹地,但一直以来,“现代化”“国际化”是成都矢志不渝的城市梦想。

2017年底,成都正式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作为“三城三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表达;一年后,成都获得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这不仅意味着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迈出重要一步,也见证着通向世界的大门越开越大。

先后举办了第18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第56届国际乒联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等重要赛事;取得了2024年羽毛球汤尤杯、2025年世界运动会等重大赛事的举办权……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赛事花落蓉城,不仅激活了这座城市的运动细胞,也拉近了成都与世界的时空距离。

成都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开通130余条国际航线,畅联五大洲。中欧班列、开往南亚的“钢铁驼队”,将天府之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乘着“大运东风”,成都正驶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自信从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巴蜀故事、成都故事。

举办大运会既是城市治理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一份珍贵财富。

在大运会期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运动员、媒体记者等,以及数百万计的观众和游客来到成都,这是我们第一次集中接待这么多朋友,也是对城市的交通、餐饮、住宿、游玩、安全等各个环节的一次全方位考验。

推动交通枢纽和城市干道的建设,大幅提升城市交通快速通达能力;充分发挥“微网实格”体系作用,推进大运会保障细“治”入“微”;实现智慧交通、指挥调度、智慧安防、气象监测、智慧检测等平稳运行,让赛事举办更加智能……

依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成都兑现了庄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大运盛会。

大运会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全民盛事。一路走来,我们克服重重挑战,离不开2100余万成都市民的同心同向、同频共振。同时,市民每一次深度参与赛事赛会筹备等志愿活动,都会不断产生新感悟、新认知,进而转化为自我塑造、自我期许、自我实现的治理能动力。

借大运之势,推动成都进一步适应超大城市治理新形势。如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正变得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

当成都大运会闭幕遇上立秋节气,赋予了这场盛会更多的意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一场体育盛会的终点,又是对城市持续崛起的起点。成都大运会留下的“大运遗产”,将成为厚重的物质力量和强劲的精神动力,推动这座城市不断追求卓越,奔向美好未来。

--> 2023-08-15 1 1 成都日报 c119037.html 1 让大运遗产润泽城市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