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8月15日

回望诗人王维的“文人画”

唐 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张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得主。著有《张炜文集》50卷等。

□张炜

王维的母亲不是一般女性,从信仰到其他,对王维都有特别的意义。或许有人会说,天下所有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都同样重要,但母亲与母亲之间的差异毕竟太大。王维九岁失怙,母亲才三十左右;他是长子,兄妹六人,有四个弟弟,最小的妹妹尚在襁褓之中。母亲年轻守寡且子女众多,她的负担实在太重,需要寻找寄托,寻找出路。因此全家不得不从祁县移居蒲州。母亲苦苦打理生活,全力教子,希望能够接续王家诗礼簪缨之族的传统。也就在这个时期,她开始深入佛事,拜高僧大照为师。这位禅师乃禅宗北派宗师神秀的弟子,也是蒲州人氏。

母亲之于王维和王缙,令人想起“孟母教子”,是一种意义非凡的母教。不同的是孟子后来成为旷世大儒,而王维是先儒后佛,最终成为一个风格独特的诗人。可见他的诗艺与佛事关系深远,母亲的影响至为明显,她对王维仕途与诗性的决定力,需要充分估计。人在成熟期或者考验期,深植童年心中的影响力就得以呈现,它往往具有根本的拗气:王维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开始慢慢趋向佛禅。

十五岁离家,侍奉母亲时间短暂,牵挂母亲的忧伤与孤独奔波的艰辛,深烙少年王维的心田。科考入仕四处漂泊,小小年纪便饱尝羁旅思亲之苦。王维前半生似乎一直处于这种跌宕不安的状态,很少能够回到母亲身边,这让他不安和思念。所以后来他辛苦经营辋川,全力为母亲打造了一幢念经坐禅的精舍。从此他就可以安心地与母亲相伴,一同事佛。这是多大的安乐和幸福,这段时间也成为王维诗歌创作发力最大、收获最丰的时期。母亲在,一种精神力量便在,共同的事业便在,辋川所蕴含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与意义,这时得以充分凸显。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臣遂于蓝田县营山居一所。”可见王维苦心经营“辋川别业”,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安顿母亲。从此母子可以同居一处阔大园林之中,并且让母亲单独拥有一处礼佛之所。我们很难想象王维离开了母亲,其人其诗将会是一种什么风貌。所以母亲去世时,王维骨瘦如柴。《新唐书·王维传》记载:“母丧,毁几不生。”可见这是一次多么致命的打击,其精神艺术之砥,从此失去。

从“母丧”开始,王维的佛教空虚观愈发加重,元气殆尽,只剩余绪飘荡:“雀噪荒村,鸡鸣空馆。还复幽独,重欷累叹。”(《酬诸公见过》)人生的“无母时代”由此开始,空寂幻灭感倍增。

王维的艺术修养在古代诗人中可谓个案:古代文人诸艺兼善者不在少数,几乎皆能诗书琴棋,善画者也不鲜见。但王维仍然有所不同,精通诸项艺事,兼为音律家、画家、书法家、诗人、佛子、琴师。其操琴又远非一般通律者所能为。唐代传奇《集异记》中记载王维弹得一手好琵琶,“年未弱冠”便以一首清越幽怨的琵琶新曲《郁轮袍》赢得赞叹,并声称他之所以能高中“京兆尹解头”,与琵琶曲博取“贵主”赏识有关。总之,他是一位精妙绝伦的琴师。《新唐书·王维传》中说他“工草隶”,是一位书法家,虽然其书法成就已难查考,但作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著名画家,却是不争。他自己有诗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偶然作六首·六》)

尽管他的画作后世少存,但其崇高地位无人置疑。苏东坡非常推崇王维画作,将与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并论,甚至认为在艺术上超出吴道子,以至于让东坡“敛衽无间言”。“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苏轼《王维吴道子画》)中国文人画自王维开始,“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就绘画来讲,其贡献如此之大,历来论及王维的艺术创作,都会将他的画和诗并举,如苏东坡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可见王维全面的艺术创造力、才情修养的多样化,在古代诗人能够与之比肩者,实为罕见。这一切与良好的家学素养、刻苦漫长的训练,与先天才华和广泛的个人情趣,皆有关系。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了一个人精力的分散。艺术内质相似,似可触类旁通,但生命特质仍有区别,通常在诸种表达中,必有一途一式更能贴近生命本身,由此发射力量,才能够透彻淋漓。中外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无不如此。兼而四顾,布力平均,多方耗散,在某个单项获得骄人成绩者,往往非常少见。这个单项,必须是生命表达最强烈的一个方向,必须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冲决方式。一个人纵然多才多艺,但如果在某个方面更加志在必得,全力倾注,就有高下悬殊之别。沿着一个方向冲激向前,获取最高目标,力量不致过于分散,生命情绪才能饱满强烈。如果不是这样,顾盼多端,就一定会减少那种单向突进的冲决力。这样的多能多趣者往往化为时代的雅士,有一种清雅平淡的气质。

在文学艺术史上,王维的画享有极高的地位,可惜留传下来的甚少,且真伪难辨。据记载,他的绘画从数量到品质,并不亚于诗作,诗与画互相援助;但二者关系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艺术毕竟需要心到笔到,不同的艺术即不同的表达形式。即便是同为文学写作,在一个人身上,文与诗也往往有所偏重。比如唐宋两代的大文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莫不如此。苏东坡的书画在历史上也拥有很高地位,但他显然将绝大的力气用于诗文。东坡书画在当年颇为有名,受到许多人钟爱,驸马王诜本身就是一位大画家,他酷爱东坡的书画作品,除了直接向东坡索要之外,还不惜重金从市上购得。然而苏东坡似乎并不特别专心于这些艺事,他在《和子由论书》中写道:“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可见东坡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擅长书法。

书画之于苏东坡,只是自然而然的生命留痕,而不是作为一门术业专攻。因为艺术有一种共通的品质,所以苏东坡才如此自信通晓书法艺术。纵观东坡书画,其实都不过是诗文余绪。而王维稍有不同,他的雅趣广泛,修养全面,多方投入,这大概也由他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所决定。(余下部分将择日刊载)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8-15 1 1 成都日报 c119061.html 1 回望诗人王维的“文人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