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8月17日

当00后爱上逛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灿烂的记忆:亚洲文明古国金属艺术展”

随着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口碑和热度发酵,许多年轻观众为了探究殷商文化,纷纷打卡安阳市殷墟博物馆;

广汉,刚刚开馆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连日来游客如织。青铜神坛、青铜骑兽顶尊人像等不少“堆圈”明星首次亮相,黄金面具还引发了网友P图大赛;

暑气升腾,但上午10点,成都博物馆外就已排起长队,队伍中以年轻人居多。“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的吸引力阻挡着燥热的气温,让大家翘首期盼。

当前,年轻人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年轻人的一种休闲、社交、生活方式。《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中显示,00后中爱看博物馆相关视频的人,相较其他年龄占比更大。据有关平台统计,关注博物馆信息人群中,18-30岁的总占比近50%。逛博物馆在年轻人中渐成风尚。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博物馆和观众应是双向的互动,除了博物馆方需要在吸引年轻观众和忠实博物馆的特质之间作出平衡,年轻观众也应怀揣一颗求知的心,比如在观展前提前做些功课,这样才能从展览中汲取更多感悟,与文物进行一场“走心”的深度对话。

看展式社交 折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许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是为了探索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与看演出、听音乐会等其他文化活动相比,逛博物馆的开销实在‘物美价廉’。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党来说,绝对性价比超高。”在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上,来自天津的大学生黄谷梅与同学专程前来打卡。她们说,博物馆的环境通常较有韵味,文化氛围浓郁;在室内不受天气影响。选择博物馆作为假期的出行地,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和志同道合的好友讨论交流,结束后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并带回特色文创产品……种种“利好”使得许多年轻人爱上了逛博物馆的“看展式社交”。

在金沙遗址博物馆,25岁的王永清带着外地的表弟前来参观。他说,参观博物馆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探索城市的文化底蕴的一种方式。王永清感叹道:“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表弟通过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各类展陈和遗迹,便能感受到成都深厚的历史底蕴。”

不少人看展也是为了以实物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体系。“专业课上讲过甲骨文、竹简等,但没见过实物,来博物馆看过之后,才发现和想象的不太一样。”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上,不少历史、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前来充电取经。年轻人在博物馆中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所触动,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在博物馆里,时空就像被剧烈压缩了,花上一天时间就能走完上千年的历史,令人震撼。看着展品,我总忍不住想象古人是如何使用它们的。”来自四川大学的张欣然兴奋地说。

年轻人热衷于逛博物馆,折射出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们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古时的生活图景、古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怀有旺盛的求知欲。这些都促使他们走进博物馆,自觉地去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文明成顶流 年轻观众强烈共情

5000年前江南水乡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良渚博物院,探秘“一眼千年”的良渚古城遗址,观赏其中的镇馆之宝“刻符黑陶罐”,就会发现文化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我们并不会感到很陌生。比如,原来五千多年前的先民那时候就已经开始种水稻,吃米饭;原来他们也会“写日记”,把重要的事刻在陶罐上……在良渚博物院,还会有很多类似的发现。而这些“原来”的背后,这些亲切感的背后,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一脉相承。

“这世间,我们都只活一次,不要怕,去经历,去热爱,即使有一天我们离开这个世界,迎接我们的还有稼轩先生,还有五千年来无数星光闪耀的人。感谢成都,感谢成都博物馆,感谢稼轩先生。”“当纸堆里的文字与文物真的呈现在眼前的那一刻,我激动得差点哭了出来,特别是站在小臣缶方鼎前,精美的兽面纹让我思索:到底我们的审美与想象还有无进步的空间?为什么千年之前的美如此宏大?为什么我们只能在遥远的文明中寻找灵感?我答不出来,只觉得自己在这些文字文物面前既渺小又无知,但又幸运,有幸能与其打个照面,多么珍贵。”观众的共情共鸣,也弥足珍贵。

从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在成都,异彩纷呈的重磅临展在各大博物馆全面开花。它们与各大博物馆常设展配合,令观众目不暇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从不同角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然引起公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

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敦煌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春生认为,打卡博物馆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生活方式,是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文物、文博、文化产生了兴趣,愿意到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希望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双向奔赴 文博不断活起来、火起来

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重要责任。因而创新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博物馆,进而“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工作题中应有之义。

不仅博物馆内展览重头,各类观展细节、社交活动等也越来越亲民。除了常规展览外,一些博物馆还开展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互动工作坊、讲座、展演等活动。一些博物馆还利用社交媒体作为宣传展示的窗口,积极“圈粉”年轻人。部分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语言诙谐幽默,十分有“梗”,频频制作出圈的“文物表情包”,还常常与粉丝互动。具有“网感”的博物馆拉近了自身与“Z世代”的距离,也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线下博物馆。

为提升观展体验,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开始大量使用低反射玻璃,让观众告别拍照反光的尴尬,实现对文物的无阻碍观赏。除此之外,展厅虚拟漫游、文物3D建模、游戏互动体验……大量新技术的运用,让文物变得更加鲜活可触。

“看展,亦是看人,是看过去,亦是看将来,灿烂的不止历史足迹,更有路上的风光和彼时的心境。我们愿培养起这座城市的看展习惯,与文明携手前行。”成都博物馆这段真情告白,观众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让文博不断活起来、火起来。

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指出要“实施一批智慧博物馆建设示范项目,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开发数字IP、制作小程序与App、广泛使用文物数字化技术、开展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8-17 1 1 成都日报 c119173.html 1 当00后爱上逛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