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8月21日

活在中国人心中的诸葛亮

河南南阳武侯祠门外屏风雕刻

广东省中山市曹边村武侯殿

四川省宜宾市丞相祠

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祠

□施霞/文 图据视觉中国

在历史与记忆的不断重构中,诸葛亮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智慧化身。他能呼风唤雨,晓奇门遁甲,是羽扇纶巾的仙逸;他算无遗策,战无不胜,是神机妙算的军师;他受遗辅政,鞠躬尽瘁,是忠贞勤勉的贤相。尤其是在元末明初,随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广为流传,人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日盛,各地武侯祠庙修建之风亦越浓。

据统计,只四川一省,明清时期就先后有过70多座武侯祠庙。除此之外,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河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在历史上亦曾有多座武侯祠。如云南,历史上曾有34座武侯祠,涉及32个市、县。贵州则先后有18座武侯祠,分布在16个市、县。这些建有武侯祠庙的地方,有的是诸葛亮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有的是他去过的地方,有的是传说他去过的地方,还有一些是诸葛氏后人聚居的地方,甚至还有诸葛亮未曾去过却依然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广东。据统计,广东省在明清时期曾有逾30座武侯祠庙。

不同地域的人民,凭借诸葛亮留下的数不清的遗迹、道不尽的传说、讲不完的习俗,融合地方的民风民俗,使得活在中国人心中的诸葛亮日益伟岸、丰满,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里的一座灯塔。

彩云之南 世人景仰的治世贤相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和南中各族,使得动荡不安的云南地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夷汉粗安”。其死后,“戎夷野祀”,云南各族人民感怀他为当地人民作出的贡献,修建祠庙祭祀他,怀念他。清嘉庆时期云南赵州学者师范在《滇志·典故》中言,诸葛亮“去今已千四百余载,而其迹之在滇者,为营、为寨、为城、为台、为池、为泉、不仅数十处。春秋仲,与文武庙同祀。”“公之征南,往返曾未周岁,而吾滇数千里之间,无在不有其迹,亦神矣哉。”

绵延一千多年的诸葛亮崇拜,在云南各地留下了无数的遗迹、故事、习俗,也在云南各族人民心中刻下了一个尊重各族习俗,帮助各族发展生产,解决各族生活问题,绥靖安民,公正公平的诸葛亮。

在云南嵩明县,有一座为纪念诸葛亮南征后与孟获会盟的祠庙。这座武侯祠始建于明代,初在嵩明城南,明万历四十年(1612)迁建于古盟台旁。如今原门楼已不复存在。现仅余一座由正殿、左右厢房及前楼、四面建筑合围而出60余平方米天井的小型四合院落,祠内存有明代和清代的两块碑记。其中明万历四十年《新建诸葛武侯祠碑记》述其建祠缘由,称:“(诸葛)公柔服蛮落,盟留七纵,厥功伟矣!”“即于古盟旧址”建祠纪念。“古盟旧址”即祠旁的古盟台,相传为诸葛亮与孟获结盟时所筑。台畔原有《古盟台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刻建,现已毁。如今在曲靖城内还能看到象征民族和睦的“诸葛亮与孟获会盟”的大型石雕,以此纪念曾经以“和抚”的民族政策善待西南各族的诸葛亮。

在诸葛亮崇拜最兴盛的永昌,不仅遗迹是云南留存最多的,传说与习俗也不少。明人谢肇淛《滇略》记载,每年三月二十七日,“侠少之徒,聚于诸葛营前,走马赌胜,有观骑楼,至日,登者如市”。这一赛马演武与登楼观看的习俗与诸葛亮平定南中时曾驻营于此密切相关,反映的就是永昌地区的诸葛亮崇拜。其他诸如德宏景颇族祭祀时必先请孔明再请鬼神,傣族传说是诸葛亮教会他们使用牛耕。云南有遗迹名为“打牛坪”,就是传说中诸葛亮教各族牛耕处;傣族、纳西族、傈僳族等民族,传说是诸葛亮给他们带去了稻种,教他们垦田插秧,打谷舂米;基诺族传说其祖先随诸葛亮南征至基诺山,得诸葛亮教种茶及按其帽子式样建房子等传说不胜枚举。

南海之滨 地位崇高的保护之神

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重新确立祭祀历代帝王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唯一从祀者。康熙帝则在其《遗诏》中感慨:“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下旨孔庙从祀先贤诸葛亮。诸葛亮在孔庙东庑居第六位。从此,各地府县有孔庙的地方就有诸葛亮的神位。或许,这就是诸葛亮虽未到过广东,却在广东有香火的原因之一。

广东的武侯庙大多位于中山和珠海一带,而中山和珠海古属香山县。有趣的是,诸葛亮受当地人尊崇,不是因他交名士、遇明主、取西蜀、联东吴、受托孤、定南蛮、伐中原这些丰功伟绩,而是因他躬耕南阳的经历。何以如此?这就不得不提到明清时香山县重农抑商的风气。

农业是明代香山县的主导产业,香山百姓九成以上是农业人口。明嘉靖年间修《香山县志》“风俗”一节说:邑民“惟事农圃不务工商”;又说:香山县“土旷人稀,生理鲜少,家无百金,取给山海田园,贫者佃富人之田,服其力役”。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清康熙年间修《香山县志》说:“其人民惟习诗书,事农圃,不务工商。”香山县武侯庙的信众大多是农民。而曾当过农夫的中国历史名人里,诸葛亮又是名气最大、最受尊崇的一位。自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经历更容易引起香山县人的共鸣。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香山县的武侯庙,又多别称南阳庙、南阳古庙,还有庙名直接称南阳庙、南阳古庙的。

武侯庙称南阳,在全国罕见。武侯像头戴王侯冠冕,这在全国也不多见。全国大多数武侯祠里的武侯像都是头戴纶巾,但在广东的一些武侯庙里却是王侯冠冕。这与广东民间把受祭祀的将相都笼统称作大王、侯王的习惯密切相关。

在广东,百姓不是把诸葛亮作为感怀、纪念的对象,而是作为保护神来敬拜尊崇的。广东百姓把武侯庙视为村中祖庙。祖庙即村庙,又称社区庙,不同于村中的普通庙宇,是指民间信仰性质的公共性庙宇,多位于村头或村尾。村庙中坐正龛的神为该村的乡主,村民视之为该村的保护神。以武侯庙为村庙,即奉诸葛亮为该村的保护神。武侯庙中还会以地位崇高的佛道尊神陪祀武侯。如沾溪祖庙以北帝陪祀武侯,还有以观音陪祀武侯的祠庙。广东百姓对诸葛武侯的神力深信不疑,“乡之人独信其深,妄之至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彩云之南,诸葛亮是世人景仰的治世贤相;南海之滨,诸葛亮是地位崇高的保护之神。从正史的角度看,这种由人而神的变迁充满了时空错置与幻想的成分,但作为一种历史记忆的表现形式,毫无疑问,诸葛亮已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他是帝王心中德才具备、忠心耿耿的臣子,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时的内心希望,是贫穷百姓心中治国安邦的定海神针。他是中华民族精神基因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永远活在中国人的心中。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课题“《全国武侯祠(庙)碑记整理与研究》”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诸葛亮研究中心一般课题“《<汉丞相诸葛忠武侯集>研究》”的阶段成果。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8-21 1 1 成都日报 c119323.html 1 活在中国人心中的诸葛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