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8月21日

名高天下 何必辨襄阳南阳

襄阳古隆中风景区武侯祠

□韦迪/文

说起武侯祠,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成都,因此,成都武侯祠作为民众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载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其实,除成都外,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武侯祠。较为有名的,有河南南阳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等。其中的南阳武侯祠,据说是诸葛亮出山前的躬耕地,诸葛亮“梦开始的地方”。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记述,更是让南阳武侯祠闻名遐迩、名满天下。

南阳武侯祠: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走进南阳武侯祠,可以看到郭沫若题的匾额“武侯祠”,以及书匾“诸葛草庐”。祠园占地230余亩,殿堂廊庑等古建筑多达180多间,历代碑刻、匾额楹联以及百年古树名木数不胜数。园内地势开阔,竹林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一派“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故城西郊的卧龙岗上。卧龙岗南濒白水,直汇汉江,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其发端于嵩山之南,绵延数百里,连接南阳故城西北紫山后,继续南下,至此岗地势隆起,截然而住,回旋如巢。其形状曲折回旋,岗峦起伏,势如一条卧龙。传说中的“诸葛草庐”,就位于这里。时人又以诸葛亮为“卧龙”,卧龙岗因此得名。

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躬耕陇亩时,徐庶向住在新野的刘备推荐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这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诸葛亮同意出山后,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坐落在卧龙岗间的南阳武侯祠,历史悠久。其始建年代,向上可追溯至魏晋时期。《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率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闾”。

到了唐代,南阳卧龙岗已在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李白《南都行》中写道:“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南都即南阳,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以其故里南阳为陪都,谓之“南都”。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也称南阳为“南都”。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许浑在《南阳道中》云:“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可见,在唐代时期,南阳卧龙岗已成为人们凭吊诸葛亮的文物胜迹。

宋元明清时期,岳飞路过南阳武侯祠,曾挥泪书写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元仁宗为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命名为“武侯祠”;明世宗更是“钦赐”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庙额;清朝知府罗景主持大修武侯祠,并按照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建了卧龙岗十景。

自此,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地位随之倍增,祠貌规模亦更加壮观。南阳方面认为,诸葛亮隐居地“诸葛草庐”就在今天的南阳,具体地点,是卧龙区卧龙路766号的卧龙岗。

襄阳武侯祠:

志存高远,汉家遗风

距离南阳不远的湖北襄阳,也有个武侯祠,位于襄阳市隆中区风景区。古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有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梁父岩等著名的“隆中十景”。祠园内还有众多的对联匾额,以及历代文人的纪念文章。比如二殿一副楹联,对诸葛亮生平事迹进行了高度概括:“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四殿里有一副楹联:“志存高远,汉家遗风。”

然而,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为南阳武侯祠还是襄阳武侯祠,却有着太多争议。从明清开始,两地围绕“诸葛亮躬耕地”的归属问题争论不休,难辨真伪。究竟何处才是“诸葛亮躬耕地”,也因时间过于久远而显得迷雾重重。

在襄阳武侯祠门前,侧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的题词:“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该碑文撰于1990年3月,其为南阳、襄阳两地“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做出了定论。它解决了历史区划的变迁问题,并指明古隆中何时属襄阳。

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原来,在东汉行政区划里,襄阳、南阳二郡并立,距离襄阳城西不远的邓县,当时为南阳郡下辖之县。习凿齿既是襄阳本地人,又是历史学家,其生活的年代距诸葛亮去世刚过百年,他的记载,显然是可信的。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也对诸葛故宅的地理关系作过描述:“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草庐之中,咨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

可见,不仅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且诸葛亮自称“躬耕于南阳”,也都是历史事实。只是到了后来,由于行政规划,邓县的隆中划归了襄阳。

1992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还专门召集专家,对其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首先,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是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其次,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城(南阳)属曹操的地盘,诸葛亮和他的叔父诸葛玄只能住在荆州(襄阳),因为刘备不可能明目张胆三番两次到南阳城郊拜访诸葛亮;此外,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已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南阳为“武侯祠”。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这里才真正是诸葛亮“梦开始的地方”,而不是在今天的南阳市区卧龙岗。

斯人已远。跳出两地纷争来看,正是南阳和襄阳两地山水的养育,才成就了一代名相诸葛亮。不管是南阳还是襄阳,如今也因这位名人而受益。因此,或许借用清朝南阳知府顾嘉蘅的一副对联,才是最好的答案:

家住汉水,原无论山南水北;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作者:韦迪,作家,编剧。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国际儿童科幻联合会创会会员。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2023-08-21 1 1 成都日报 c119324.html 1 名高天下 何必辨襄阳南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