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远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重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自觉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极核作用,在加强极核引领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并注重与成都携手,促进双极核协同发展。
加强极核引领的重庆实践
战略联动,优化极核引领区域布局。在全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全国一盘棋视野下,重庆注重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两横三纵”战略联动,特别是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战略联动,更好地服务全国大局。与此同时,在“一区两群”市域内,重庆做优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加快重庆都市圈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主城新区之间的区域协同,形成“一体两核多点”协同发力良好局面,提升重庆城市能级和品牌,推动重庆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版图中凸显更加重要的位置。
规划导向,坚定极核引领发展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确了发展目标,《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为重庆以及主城都市区明确了发展目标。在极核驱动下,重庆主城都市区21个区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角度找准发展新方位,明确发展新目标。比如,渝西8区围绕先行区、样板区、增长极、示范区、综合枢纽这五大发展目标,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并通过制定细化的行动方案促进工作走深走实,争取率先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产业集聚,增强极核引领引擎支撑。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33618”产业体系中涉及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重庆现有的9个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新区,以及自贸区、综保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内陆开放高地平台,主要集中在主城都市区。因此,重庆注重推动国家重大生产力在主城都市区的优化布局和集群发展,发挥重大引擎和支撑作用,其中包括在两江新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
成渝促进双极核协同发展
资源整合,促进优势有序转化。重庆和成都均有多项国家级政策叠加,如均为国家中心城市,均有综改区、自贸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等。从长远发展角度考量,加强重庆成都两城资源整合,梳理好央地资源、省际资源,以及加强对川渝两地的产业、岗位、劳动力、资本和要素市场需求测度和分析,用好用活国家级政策,把国家级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1+1大于2”的良好效应,下一步将纳入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重要日程。
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三年多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如行政体制互不隶属、区域藩篱引致GDP核算税收分成难题、产业同质化竞争不利于区域协同和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因此,重庆成都要实现双极核协同发展,必须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中央和川渝省市统筹力度、优化干部异地交流提拔任用机制、构建成渝中部地区常态化协商工作制度以及区(市)县利益共享机制,等等。通过试点示范,发挥成渝中部16个市区战略联动和协同效应,促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终推动重庆成都双极核协同发展,发挥重庆成都这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区域协同,推动双极核协同发展。要加强重庆成都圈层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推动成渝中部崛起,16市区要增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如渝西8区之间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在GDP核算、税收分成等方面协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同时要加强其与两江新区、重庆自贸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战略合作,如创建重庆自贸区创新联动区,联动荣昌高新区、江津综保区等国家级内陆开放高地平台,发挥对周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跨区域跨行业合作示范样板。
(作者: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