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观点
①暑期消费产业链不断突破原有边界,向以旅游体验和知识生产为核心的新价值链延伸,形成多业共生、多元共融的产业新格局
②根据暑期消费特点,成都要在游客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后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和中秋假日消费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吸引异地消费能量
③以“三生协同、两点发力”来夯实本地消费基础,即以“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抓手,从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疏通消费堵点两个关键点发力,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
编者按
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是贯穿全年的课题,暑期则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窗口期。当前,暑期已近尾声,但由出游、看演出、观影组成的暑期三大热门消费场景热度依然不减。
为进一步加快消费回补,各地结合暑期消费特点,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场景,优化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为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暑期消费呈现哪些新趋势?成都如何吸引异地暑期消费能量,又如何有针对性地夯实本地消费基础?《锦观智库》聚焦暑期消费相关问题,采访四川省居民消费研究会秘书长、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朱雨可。
研学、消暑、影视、文化……
利用好暑期消费产业链的分工与协同
锦观智库:根据你的数据监测或观察思考,今年的暑期消费呈现哪些新趋势?今年暑期,消暑纳凉、影视文化等多部门协同,正在赋能主要旅行目的地的经济稳步复苏,我们如何充分利用暑期产业链的这种分工与协同?
朱雨可:今年暑期的特殊之处在于,是三年疫情结束后第一个暑期。全国文旅消费市场明显回暖,热门商圈展现消费活力,对消费扩大支撑作用明显……结合已有数据,我觉得今年暑期消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文娱消费复苏提速,观演、观影、逛展持续升温。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档(6月1日—8月22日)全国演出市场票房29.3亿元,演出场次达10.8万次,其中演唱会最受欢迎,票房高达22.25亿元;暑期档全国电影票房192.75亿元,时隔四年再度突破百亿元,不仅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而且创中国影史暑期档票房纪录新高。
二是出游意愿集中释放,亲子、研学、避暑需求热度不减。暑期旅游消费市场延续今年“五一”“端午”以来的增长态势。从在线旅游平台的订单来看,交通、住宿、景区订单均超过2019年同期,用户出行热情创历史新高。尤其是亲子游、研学游、夜游成为今年暑期热门出游主题。其中,亲子订单、夜游门票订单较疫情前分别增长45%、307%,消费水平均超2019年同期;从城市尺度看,暑期热门亲子目的地为北京、上海、成都、西安、乌鲁木齐、广州、三亚、杭州、昆明、重庆。
三是文旅融合趋势加速,消费内容更趋多元化、品质化。伴随居民消费需求提质升级,暑期消费由观光旅游、主题娱乐转向沉浸式互动体验,消费者更加注重旅行放松、情绪调整、新奇体验和独特内容,期待通过体验异地风土人情、特色美食、非遗民俗、亲近自然等,获得更丰富的情感满足。
暑期消费历来是全年文化和旅游消费最活跃、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其产业链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等基础服务链,与“文、养、体、学、智”等新兴消费内容互嵌贯通,由此推动暑期消费产业链不断突破原有边界,向以旅游体验和知识生产为核心的新价值链延伸,形成多业共生、多元共融的产业新格局。因此,充分洞悉暑期消费产业链变革趋势,适应消费升级新需求,加快拓展“文旅+”产品边界、以科技创新深化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将有助于以“新供给”激发暑期消费市场新动能。
从种草到拔草……
要有效吸引潮汐性假日消费能量
锦观智库:数据显示,暑期亲子游订单占暑期订单超过三成,同比增长超过7倍,且暑期热门亲子目的地前三名为北京、上海、成都。作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暑期热门亲子目的地,成都应该如何发力,以吸引潮汐性的异地暑期消费能量的积极介入?
朱雨可:潮汐性消费的特点是短期内消费者数量迅速增加。要吸引潮汐性异地暑期消费客流,首先需对该类消费群体进行画像。统计显示,今年暑期18岁以下及34—43岁人群占比最多,学生和亲子家庭成为潮汐性异地暑期消费的主力军。成都历史底蕴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其独特的文旅优势对潮汐性消费人群极具吸引力。考虑到潮汐消费的产业链表现为消费体验过程的时间序列,根据即将结束的暑期消费特点,成都可总结经验,在游客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后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和中秋假日消费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吸引异地消费能量。
行前专注优质种草内容建设,提升成都IP知名度。瞄准亲子家庭“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和年轻学生“个性化深度体验”的不同消费诉求,深挖巴蜀文化内涵,推送与其需求适配、更加多元丰富的内容信息或服务,激发游客来蓉意愿,助力实现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
行中丰富产品创新供给,培育沉浸式旅游新空间。博物馆、老字号、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等是潮汐性暑期消费的重要目的地,也是成都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力点。以博物馆为例,成都拥有183座博物馆,规模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可考虑突破传统“看”“听”为主、被动接受知识传播的导览方式,面向儿童、家庭、学生等不同潮汐人群设计探索游戏、学习任务单和动手活动等,创造有趣互动的游览体验。同时,成都餐饮行业拥有18家“中华老字号”、29家“四川老字号”,可加快博物馆与老字号餐饮的融合创新,通过展现地域文化、饮食民俗和传统技艺,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共筑成都“美食+文旅”互促发展新路径。
行后重视评价反馈,持续优化暑期消费环境。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来蓉暑期游客数据,比如,目的地形象感知、评价反馈、驻留时长、客源结构等,进行挖掘分析,及时把握游客积极和消极评价。针对存在问题,不断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修复暑期消费的“硬件”和“软件”缺陷,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引导游客游后推荐行为。
三生协同、两点发力……
进一步夯实本地消费基础
锦观智库:对此,除了激发暑期消费的活力,从更长远看,成都如何有效地夯实本地消费基础?
朱雨可: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成都消费市场亦显现回暖迹象。成都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8%,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分别高于全国0.6个和1.7个百分点。但从消费复苏程度看,全市餐饮、商品零售、居民收入等多个指标增速仍未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并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表现为:乡村消费市场复苏慢于城镇,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修复滞后于餐饮等接触型服务消费,显示消费复苏动能分布不均。
为进一步推动成都消费持续恢复向好,各部门可针对消费市场的结构性机会精准施策。结合成都人口特征、产业基础、商业氛围、消费文化、生态本底等诸多优势,建议以“三生协同、两点发力”来夯实本地消费基础,即以“生产、生活、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抓手,从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疏通消费堵点两个关键点发力,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
释放数字生产力,创新供给、激发新消费活力。2021年末,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辐射西部3.8亿人口,且15—34岁青年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为本地新消费发展提供了有力消费主体支撑。由于新消费本质是通过数字化界面、场景、体验构建出的新消费活动和业态,故其活力可从两方面激发:一是存量数字化,即对餐饮、家电、旅游等传统消费进行数字化升级;二是增量数字化,即通过网购、直播、视频、娱乐等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为此,成都应紧扣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等新消费诉求,依托消费中心城市优势和大运会带来的“消费红利”,深化新消费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基建能级,优化新消费相关技术、产业、物流,力促新消费产品和服务量质齐升。
创造宜居宜业美好生活,保障民生、提振消费能力和信心。就业和收入是消费增长的基础。今年上半年,成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6%,面对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信心不足等堵点,成都应坚持民生导向,继续加大稳就业、保岗位、促增收政策力度,重点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大龄劳动者就业。同时,充分考虑成都五城区老年人口集中、五城区外中心城区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的人口分布特征,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消费场景与区域人群的适配度,增进民生福祉,为消费注入持久增长动能。
延展公园城市深度广度,厚植生态、发掘绿色消费新潜力。成都作为国家批准的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果。随着国内绿色消费理念渐入人心、绿色消费需求日渐增长,成都应充分发掘绿水青山生态价值,依托城市公园、绿道等绿色载体,培育生态体育旅游、生态文创、生态研学等消费新业态,推出更个性化的绿色产品和场景,激发绿色消费潜力,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陈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