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邱华栋
睡前是很好的阅读时间。我特别准备一辆阅读推车在床头,放大概50本最近要看的书,每天至少一个多小时。这个读书时间是有规律的,如果哪天睡前不读书,心情也会变得不好。
我出差一定要带书,一般至少要带3本,一本一定是诗集。一本是跟我正在写或者正要写的文章相关的资料书。第三本是读起来轻松的书,比如漫画,或者我认为有意思的随笔。
我每年精读几十本书,泛读几百本书,加起来有七八百本书。为什么读这么多书?我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每天有各种资讯从四面八方潮涌而来,但读书是一种主动的信息获取,是你和作者之间互相的凝视和对话,这是任何其他信息获取方式无法取代的。
我还有一个阅读兴趣——读地图,我收藏有几百个城市的地图。比如有“地图界圣经”之称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这是英国人杰弗里·巴勤克拉夫主编的地图集,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发展,世界几千年范围内人口流动情况等内容非常直观而清晰地展现出来,文笔优雅、睿智,制图精美绝伦。另外则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但我认为,读书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就是见书就读,什么书都读,我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这样。大约小学五年级时,我已经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而且全是古文的。我半懂不懂,连蒙带猜地读完了它们,有些地方还配合着小人书看,这样更好懂一些。中学时读了很多当代文学杂志,王蒙以降的100多个当代作家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大都读过。上大学时,我开始阅读先秦以来的文学作品,并读莫言、苏童等十几个当代所谓“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另外就是全面阅读西方大师级作家的作品,当时是按照图书馆外国文学部藏书字母的顺序阅读的。同时,开始阅读其他人文类图书,历史、哲学、人类学、心理学书籍等。当时有一个梦想——当大作家,为此,就必须要把文史哲都打通。
第二种境界是读一些你特别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这是我现在正在经历的阶段。你会发现,你的兴趣点在缩小范围,也许他们只有十几个人。你要读他们的全集和文集,甚至还该读有关他们的传记、研究资料和他所处时代的其他背景资料。这样,你就会把这些作家吃透。我喜欢的作家,不到30个,主要是一些西方当代作家,也有个别中国作家。像加缪、尤瑟纳尔、君特·格拉斯、卡尔维诺、本·奥克里等,他们的作品对我当下的写作有着直接和深切的影响。
读书的第三种境界,我现在还没有达到,估计再过几年就差不多了,那就是:只读一本或几本最最喜欢的书,或者反复阅读喜欢的一两个作家的作品,精心研究。你深深地进入这样一部书,或者,进入这样一个作家创造出来的全部自足的文学世界,你完全被这个世界所征服。你需要了解他的全部,你必须像掘地三尺一样去读这本书。这个境界是很难达到的。很多人在读书的第一种境界之后,就消失了,不再读书了,因为后来的生存把他压垮了,他们没有通过读书发现自己,然后就消失了。第二种境界,很多人也达到了,他们在阅读小范围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作家之后,也许会变成和那些杰出的作者一样的人。而第三种境界,需要你去确定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这多少变得有些困难。我就很难确定我最喜欢的是哪一本书,它是《红楼梦》《金瓶梅》吗?它是《复活》和《百年孤独》吗?它是《尤利西斯》或《追忆似水年华》吗?我无法确定。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说书越读越少的意思了。人类文化是一个金字塔,人类的精神现象是有高度的,一旦你攀缘到了一定的高度,那么这之下的很多东西,就不用理会了。虽然现在每年有10万种以上的中文图书出版,但大部分是精神和文化含量都很低的东西。很多书都是衍生物,是对经典文化和古典文化精神的再开发,再利用,再普及,没有太多的原创含义。所以,品种虽然多,但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和再复制。而且,当代人写的书,由于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因此也不用读太多。比如很多书,我们只需要读它开头的几句话,再随便翻一翻它,就能知道这本书处在什么样的精神和创新层次。
所以,现在我只是经常重复阅读一些我最喜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