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9月1日,全国多地将迎来开学日。中小学生重返校园,举行迎新仪式、开学典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面向全国中小学生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也将迎来第16个年头,明日20∶00在CCTV-1如约播出。
从知识传播到艺术表达,经过多年发展,电视公开课不再只是线下教学课堂的有益补充,而演变成一种高而不冷、广受欢迎的节目类型。
回顾这个夏天,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在返回地球57天后,首次与大家见面,神舟十六号航天员的“天宫课堂”继续授课,山河远阔,人间星河,探索永无止境;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文物“盲盒”持续上新,向今人诉说着古蜀文明惊人的浪漫和创造力;“中国节日”系列等文化节目不断刷屏,深耕传统文化的新意表达……这些热点内容不仅走红网络,也成为一堂堂“公开课”主题节目的新课件。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师大研究基地研究员张凯滨认为,近年来,一批荧屏公开课以简约通俗的方式,表达各种复杂、宏阔或概念化的知识,获得广大受众的广泛认同,进而发挥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社会职责,体现了信息时代电视创作在知识公共传播过程中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自觉。
时代感的
沉浸式课堂
开学啦!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开学,隐含着一个普遍的、严肃的、迫切的主题——“我将如何度过”。成长、学习、亲情、独立、挫败……生活曾教会昔日少年的,如今他们谆谆告知于你。非遗文化课、海洋文化课、消防安全课……开学第一课,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
2008年,央视从当年开始,每年都要播出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这是电视公开课走入大众视野的发端。节目针对当年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事情选定内容,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节目近年来还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打造极具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带给师生生动有趣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知识普及课。
2012年,总台又推出《开讲啦》,邀请青年心中的榜样分享前沿知识和生活感悟,讨论他们关注的人生课题和社会议题。有一段网友观后感曾被节目组广为传播:“你知道吗?这里有黄旭华,有钱七虎,有丘成桐,有葛剑雄,有樊锦诗,有林清玄,有毕淑敏,有陈爱莲,有叶叔华,有叶永烈,有欧阳自远,有杨利伟,有施一公,有颜宁,有吴为山,有郑晓龙……对了,还有刘德华、周杰伦、方文山……有些人,我本一生都可能没法听到他们演讲的。”《开讲啦》获得观众认可后,在业界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音乐公开课》《考古公开课》等电视公开课节目涌现出来,注重思想性的开拓、权威性的表述、艺术性的传达、科技感的塑造,赢得收视和口碑双丰收。
趣味性、故事性
和表演性
“荧屏公开课要充分考虑电视的媒介逻辑以及受众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将系统的知识转化成零散的信息,并注重内容呈现的趣味性、故事性和表演性,找到知识经由影像媒介转化的契合点。”在张凯滨研究员看来,作为荧屏公开课的常青树,《开讲啦》深谙此道,不仅在话题设置上关注青年的生存现状和人生困惑,而且在节目形式中突出青年的主体性。每期节目都邀请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参与提问互动环节。
“一篇小说,如果不能在半个小时内稍稍改变一下我对世界的看法,那么这样的作品你还写它干什么?我还读它干什么?”这个暑期,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来到《开讲啦》,与青年观众一起探讨文学的力量,你问我答、一来一往间,金句频频涌现。节目中,一位大三学生提问李敬泽,是否看过时下很火的“3分钟读完《红楼梦》”之类的短视频阅读,李敬泽直言“坚决反对!”他说,很难想象年轻人能从这种形式的阅读中获得什么。在他看来,读文学作品是为了感受广阔的世界,而这类短视频让阅读变得单一。“短视频可以是引领我们打开书本的契机,却绝不能成为阅读的‘代餐’”。“当下的荧屏公开课更注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引导,专家学者与现场观众的对话已成为电视模拟课堂的惯用形态,尤其是《开讲啦》这种演讲类或谈话类节目。观点不断碰撞,舆论持续关注,实现了主流价值的有效传达。”张凯滨研究员认为。
每年寒暑假定期播出的中科院《科学公开课》,今年暑假来到了第四季,第二期“逐梦海洋”课上,科学家深入浅出,我们应如何认识海洋,如何认识海洋生物,如何认识海洋与我们自身的关系,外太空星球上深海和生命现象可能存在吗?这些思考也许永远不会停止。山东卫视的《超级语文课》上,从东临碣石《观沧海》,到引导学生创作出多姿多彩的拼贴诗,和苏东坡一同领略《元丰五年的风景》,再到挑战“最难一课中的最难一课”《逍遥游》……凡此种种,从视听语言的组织上强化课程教学表演性的设计,老师们的奇思妙想中,严肃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点燃青少年认识世界、接受真理的火苗。
知识视频打开数字化学习新生态
不可否认,现有电视节目的时长都在三四十分钟左右,在传播逐渐碎片化、即时化的当下,恨不得60秒讲完一个故事、15秒输出一个观点,如何兼顾长短视频各自的优势,成为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方面,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一种思路,拓展了知识传播的新表达、新空间。
90后程序员、历史博主杨利辉的出圈之作:“26小时彻底搞懂五代十国”“20小时彻底搞懂从安史之乱到元和中兴”,均是两条超长视频,但播放量都超过5000万次,其中一条获赞超88万。
他每一讲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先看史书,列出故事大纲,然后查资料丰富故事内容,最后形成全文。基本上每讲5000字文稿,需要查阅三万字左右的资料。从2018年开始,杨利辉系统读了《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新旧唐书》《宋史》《辽史》。
他视频的最大特点:做地图讲历史。视频打底,就是一张古代中国地图,有人物出场时,便用个圈套着此人的半身像,位置随着剧情在地图上移动,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直观清晰地展示出来。除了静态地图,他还加入动画方便叙事,哪怕一场最小的战役,行军路线、故事推进都精确落实到每一帧的画面上。他说:“我的视频一般是15分钟左右,讲述一个或两个故事。我把每一讲视频集合起来,就有了这个26小时的视频。”
26小时的超长视频,网友真的会看完吗?有多少是来凑热闹的?杨利辉说,这个视频的播放量超过5000万次,真正“完播”的有小几万人。但收藏这个视频的人有37万,许多人每天看一点,进度条正在持续推进。
“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视频证明了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还有人对成系统的知识有很大兴趣。”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欣慰地说。杨利辉也表示,短视频更为直观、易懂,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甚至晦涩的专业话题,通过短视频平台触达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人群。
《2023抖音读书生态数据报告》显示,时长超过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发布数量同比增长279.44%,播放量同比增长65.17%、收藏量同比增长276.14%。年近古稀的华中师范大学“网红教授”戴建业深有感触,在漫长的诗歌教学生涯里,戴建业深深感觉到了诗歌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他尝试在B站上颠覆这些教育模式,让年轻人去体验、去感受诗歌的想象力、勃发的生命力。作为拥有360余万粉丝的UP主,他切身感受到互联网时代下知识型视听对知识传播带来的变化:“我原来在大学教课时,我的课堂只限于一间教室,我的听众限于一个年级,我的单位限于一个学校。我总是在想如果我一年教200个新生,10年才能教2000个,100年才能教两万个。“而在B站的两年多时间里,“我的学生达到了十几万人。”
“视频为知识生产、传播赋予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和可能。”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认为,数字经济趋势下,知识视频成为新的内容集散地,推动形成“处处皆学问,事事可发问”的数字化学习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