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4 成都日报社出版党报热线:962211广告热线:86623932订阅热线:86511231






2023年09月01日

如何走好“质量强国”建设之路?

专家简介 王一晨 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精彩观点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政府要建机制,创方式,强法治,为企业创建品牌营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

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让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今天,第五届中国质量大会在成都开幕。作为由我国主导打造的国际质量交流与合作平台,本届大会以“经济复苏中的质量变革与合作”为主题,将对新形势下的热点质量话题和质量管理前沿内容展开探讨,分享质量治理经验,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创新成果,促进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兴国之道、富国之本、强国之策。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我国质量工作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建设质量强国,提升国内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目的是什么?要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目前还有哪些难点、痛点?如何建设质量强国,让质量引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锦观智库》就质量强国,靠什么“强”起来,专访了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一晨。

质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锦观智库: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出发,结合质量基础设施和质量治理体系两个重要保障,系统阐述了质量强国建设的主要任务。结合《纲要》,您认为建设质量强国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王一晨:建设质量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质量成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起到了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首先,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才能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次,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有助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增加优质供给,释放内需潜力。第三,建设质量强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的中低端产品较为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甚至还有假冒伪劣和低质产品的出现。守牢质量安全底线,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级的消费需求。

今年出台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是指导中国质量工作中长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六个方面明确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方向和内容: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转型。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深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持续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服务业高效供给能力,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三是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食品抽检合格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消费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升,有效支撑高效能生产和高品质生活需要。

四是持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品牌成长的促进、支持机制,稳步提升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争创大众信赖品牌,形成一大批质量过硬、优势明显的中国品牌。

五是构建完善质量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健全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推动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实现更高水平协同发展。

六是建立健全质量治理体系。逐步健全质量领域政策法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先进质量文化。

以质量铸品牌,要重基础强能力

锦观智库:质量工作的抓手是品牌。要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目前还有哪些难点、痛点?

王一晨: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效益转变的过程中,质量的整体水平正在稳步上升,但是,基础还不够扎实,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要实现质量强国的建设目标,就必须重视品牌建设。高质量往往是好品牌的基础,好品牌往往能促进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要想成为中国品牌,还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痛点。

首先,产品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客观来说,我国的质量工作起步较晚,过去主要解决的是“数量”的问题,虽然同步也在解决“质量”的问题,但长期落后于数量扩张。现在,提升质量成为比扩大质量更重要的事情,提升质量就是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其次,质量的保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塑造品牌需要通过时间检验,更需要持续维护。从内部来说,品牌建设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事情,在经历了培育和发展壮大之后,如果不注意维护和提升,品牌会得而复失。从外部来看,模仿和抄袭会对品牌构成威胁,因此产权制度建设也必不可少。

第三,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仍待提升。只有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才能让建设质量强国、共创美好生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督促和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多出优品、打造精品。

提升质量意识,需多元共治人人监督

锦观智库:如何才能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舆论监督、消费者维权的多元共治机制?

王一晨:首先,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政府要为企业创建品牌营造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统筹推进质量领域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并有效落实质量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要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健全产品召回管理体制机制;要加强质量法治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构建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重视自身质量管理机制建设,积极设立首席质量官,统筹抓好企业的质量策划、管理、经营、检验、安全、改进以及标准化管理、品牌建设等质量管理重点工作;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将先进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落实到企业生产、管理、运营各环节;要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执行质量首负责任制,建立质量安全责任链条,完善质量保险、产品召回、终身负责、服务质量保障等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保障消费者监督举报质量问题的权力,通过有奖举报、惩罚赔偿等举措,鼓励消费者对身边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有力揭示,倒逼生产者加强质量管理;保障行业协会监督促进企业提升的权力,鼓励行业协会加强对成员单位的质量监督管理,引导行业在质量领域发挥最大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向企业提供质量诊断、提升服务;保障社会舆论监督引导质量改进的权力,鼓励在坚持正确导向的情况下,通过正面引导和反面曝光,揭露质量问题,倒逼质量改进,形成人人监督的氛围。

夯实质量基础设施,要注重体系创新

锦观智库:质量强国建设离不开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如何才能不断推动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让质量工具与产业技术工具、管理工具融合发展,从而为质量强国体系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王一晨:质量基础设施是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国际贸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包括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质量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相辅相成、互融互通,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突破和大范围推广应用,是社会生产生活提质增效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要推动质量基础设施创新,重点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培育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可靠性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技术咨询、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质量和标准等开展基础服务的公共平台;

同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质量领域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强化质量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环节,设立一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引领性的创新项目;

要鼓励支持各企事业单位参与制定重点产业核心基础件通用件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加快转化技术成果,加强高端仪器仪表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设备精度、稳定性和标校技术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一批优秀的质量品牌,在竞争中获取更多话语权。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张舟

--> 2023-09-01 张舟 1 1 成都日报 c119861.html 1 如何走好“质量强国”建设之路? /enpproperty-->